一 著作类
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丁生喜:《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丁生喜:《区域经济学》,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丁生喜:《青藏高原资源型区域新型城镇化研究——以柴达木地区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江曼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联合国人居署编:《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刘同德:《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总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牛文元、毛志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王晓鹏、曹广超:《基于多元统计和GIS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杨时民:《中国生态安全系统评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版。
于同审:《发展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敦富主编:《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赵桂慎等:《生态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二 期刊类
巴明德:《加快农牧业发展 增加农牧民收入——海西州农牧业发展综述》,《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第5期。
蔡绍洪、魏媛、刘显明:《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6期。
陈佳贵、钟宏武:《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阶段性特征》,《开发研究》2007年第1期。
陈建红:《青海省工业水平评价指标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陈南祥、申瑜:《基于熵权属性识别模型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第4期。
程国平、薛昇旗、邱映贵:《煤炭生产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关系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4期。
程莉、汪德爟:《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水文》2010年第1期。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
代明、张晓鹏:《基于DEA的中国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6期。
邓琳:《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浅议》,《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第7期。
丁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1期。
丁生喜:《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生态经济》2011年第1期。
丁生喜:《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规划与开发战略分析》,《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丁生喜、王晓鹏:《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丁生喜、王晓鹏:《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丁生喜、王晓鹏:《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1期。
丁生喜等:《基于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第3期。
董红杰:《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6期。
董文、张新、池天河:《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董小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平”缺失与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段浩、许偲炜:《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地钱”挂钩制度:回应、困境与完善》,《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范恒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方向与重点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3期。
冯云廷:《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模式的转换》,《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甘佩娟等:《柴达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第3期。
高立洪:《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水利报》2014年10月23日第5版。
高新才、李佳:《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来自甘肃省的实证分析》,《社科纵横》2012年第4期。
高新才、毛生武:《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战略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高新才、王晓鸥:《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甘肃省的实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苟延农等:《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9期。
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郭亚军:《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工业生产效率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1期。
海西州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海西州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课题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青海科技》2001年第3期。
韩延玲、高志刚:《新疆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价》,《干旱区地理》2007年第2期。
贺明、夏恩君、刘伊雯:《基于DEA方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5期。
何新安:《粤东北山区绿色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南方农村》2014年第3期。
胡萍:《青海省龙羊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期。
黄开腾:《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西部论坛》2018年第1期。
纪山山、徐天祥:《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姜爱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7期。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第3期。
李芬等:《冬虫夏草采集对三江源区农牧民收入的贡献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1期。
李皓:《民族地区工业化内涵及其路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李华姣、安海忠:《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第8期。
李丽萍、廖家军、徐建华:《增长极理论与远西地区经济发展探讨》,《开发研究》2003年第2期。
李玲、王立平:《安徽省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关系探析》,《皖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李玲琴、沙占江:《论海西州自然资源开发战略》,《盐湖研究》2004年第3期。
李燚、丁生喜、任海静:《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青海省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价值工程》2017年第10期。
李勇等:《青海城镇化中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攀登》2013年第2期。
刘小楠、崔巍:《主成分分析法在汾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第18期。
刘晓鹰、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民族地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探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陆大道:《地理学的发展与区域开发研究》,《地理科学》1991年第3期。
陆大道:《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有新思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
罗玉珠:《果洛州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年第6期。
绿色经济编辑:《绿色经济》,《吉林经济》2012年第3期。
马维胜:《青藏高原生态城市化模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梅林:《山西省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21期。
那小红:《青海省新型工业化模式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牛文元:《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4期。
秦成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
秦真凤、丁生喜:《青海省主导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年第8期。
秦真凤、丁生喜、诸宁扬:《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任保平:《东部地区工业化的综合评价及其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取向》,《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任海静、丁生喜、王霞:《青海省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价值工程》2018年第30期。
任胜刚、彭建华:《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研究》,《求索》2006年第10期。
阮丽华:《信息化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5期。
苏海红、德青措:《依托园区构建青海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苏海红、马生林:《加快青海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孙斌栋、郑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人文地理》2014年第5期。
孙发平、李军海、刘成明:《青海湖区生态足迹评价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孙发平、杨军:《青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孙建业、徐静:《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沧州市16个区县市的调查》,《山西农经》2018年第4期。
孙智军、周滢:《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3期。
唐啸:《绿色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评述》,《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陶忠:《果洛州建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青海统计》2014年第6期。
滕丽等:《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
王玲杰:《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及难点辨析》,《生态经济》2014年第5期。
王先锋:《“飞地”型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2期。
王晓鹏等:《基于多元统计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及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1期。
王晓鹏、丁生喜:《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
王晓鹏、丁生喜:《青海省重点开发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年第6期。
王晓鹏、丁生喜:《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第6期。
王晓鹏等:《基于多元统计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及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1期。
王晓鹏等:《基于多元统计和AHP青藏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王艳秋、白林:《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价值工程》2017年第8期。
王志平、陶长琪、习勤:《基于四阶段DEA的区域技术效率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第17期。
魏龙:《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借鉴》,《经济思想史评论》2010年第6期。
吴颖婕:《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经济》2012年第12期。
徐建华等:《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排序计算模型研究——以三西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2002年第1期。
薛娜、赵曙东:《基于DEA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南京社会学》2007年第5期。
严琼、张卫东、吴卫红:《青海省新型工业化量度指标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叶得明、杨婕妤:《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干旱区地理》2013年第1期。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期。
曾浩、邱烨、李小帆:《基于动态因子法和ESDA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张根明、刘韬:《基于DEA模型的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张海峰、刘峰贵、王小梅:《海西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9期。
张卓元:《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张彦英、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年第4期。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张占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期。
赵兵、王丹:《加快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统计研究》2006年第2期。
朱帮助、吴万水、王平:《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第5期。
Price,“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Vol.21,No.1,1999.
三 报纸类
达叶:《我州草原奖补机制促牧民增收》,《果洛报》2014年7月25日第2版。
胡维忠、苏海红:《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青海日报》2014年11月3日第7版。
贾明:《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科技引领青海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青海日报》2014年11月14日第1版。
马悍德:《科技创新支撑青海生态保护》,《科技日报》2014年11月27日第3版。
孙发平:《建设大美青海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三江源综合试验区构筑高原生态安全》,《青海日报》2014年1月12日第T2版。
吴海昆:《建设大美青海建设美丽中国,新机遇新引擎新希望——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解读》,《青海日报》2014年1月12日第T4版。
赵鹏:《果洛九成以上游牧民实现定居》,《果洛报》2014年8月25日第2版。
果洛州政府办:《我州以六项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果洛报》2014年11月15日第1版。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青海日报》2014年5月12日第5—8版。
四 论文类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茶娜:《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年。
陈廉:《我国农业企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陈文林:《中国区域工业化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0年。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李晓:《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李叶:《关天经济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
刘超:《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刘京敏:《西宁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马进:《基于能值分析的西宁市2001—2011年生态足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孟远:《信息化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
阮幸:《陕西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谭拓:《信息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吴红卫:《青海柴达木实验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吴珠:《长株潭城市群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夏薇:《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辛肖杰:《基于GIS的青海省海西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颜珍:《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4年。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
张娟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张兆义:《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工业化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赵鑫霈:《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赵宏海:《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周维富:《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朱崇琳:《青海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朱世桂:《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五 网络文献类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4-11/20/content_9225.htm,2014年11月20日。
罗连军:《2014省政府召开美丽城镇建设专题会议》,http://www. qhnews.com/2013zt/system/2014/08/11/011478628.shtml,2014年8月11日。
人民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8/c1001-19612670.html,2012年11月8日。
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http://www.gov. 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2014年3月16日。
新华社:《青海将打造80个“美丽城镇”》,http://www.gov.cn/xinwen/2014-05/13/content_2678653.htm,2014年5月13日。
解丽娜:《〈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http://www.gov. cn/xinwen/2014-04/17/content_2660999.htm,2014年4月17日。
解丽娜:《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部分内容的通知》,http://www.guoluo.gov.cn/html/33/283879.html,2018年7月17日。
赵静:《青海省“十三五”规划建议:生态文明获得突出》,http://finance.jrj.com.cn/2015/11/24115020125067.shtml,2015年11月24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方立场文件》,http://news.cntv.cn/china/20120614/101790.shtml,2012年6月14日。
六 研究报告类
丁生喜:《青海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路径研究》,青海省智库项目ZK19009,青海省社科规划办公室,2021年。
魏一鸣:《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模型与应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