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程国良等:《蓝田人地层时代的探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程国良、林金录、李素玲:《蓝田人地层时代的探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邓涛、王原主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董为主编:《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
封开县博物馆等编:《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
冯小波:《头骨觅“宗”:郧县人头骨发现纪实》,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广西百色市委、广西百色市政府、广西历史学会:《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百色旧石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
贾兰坡:《旧石器时代文化》,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贾兰坡:《中国大陆的远古居民》,天津出版社1978年版。
蒋远金:《田阳那赖遗址B区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天元、冯小波:《长江古人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天元、冯小波:《郧县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李天元:《古人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裴文中、贾兰坡:《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花石浪(Ⅰ)—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地区文管会、洛南县博物馆:《花石浪(Ⅱ)—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地区文管会、洛南县博物馆:《花石浪(Ⅰ)—洛南盆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尚书菊:《华南百色遗址的古地磁研究及其年代指示意义》,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版。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王頠:《广西百色盆地枫树岛旧石器遗址》,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卫奇:《旧石器分类探讨》,《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徐钦奇、李隆助主编:《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庆贺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钦琦、谢飞、王建主编:《史前考古学新进展——庆祝贾兰坡院士九十华诞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6年版。
二 期刊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等:《湖北省郧县黄家窝旧石器时代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14年第5期。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等:《湖北郧县刘湾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2年第6期。
蔡述亮:《石器微痕分析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武汉文博》2010年第3期。
陈淳:《旧石器研究:原料、技术及其他》,《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3期。
陈淳:《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
陈淳:《再谈旧石器类型学》,《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陈虹、沈辰:《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陈铁梅等:《湖北“郧县人”化石地层的ESR测年研究》,《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陈铁梅、杨全、胡艳秋、李天元:《湖北“郧县人”化石地层的ESR测年研究》,《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陈晓颖、谢光茂、林强:《百色大梅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3期。
陈星灿:《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
程茂峰:《百色市澄碧湖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广西水利水电》2010年第6期。
Eric Boëda:《旧石器时代东亚、西亚之间的关系》,侯雪梅译,《第四纪研究》2004年第3期。
房迎三:《试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的砍器传统》,《东南文化》1990年第1、2期。
房迎三:《中国的旧石器地点群》,《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冯小波、陆成秋、王昊:《湖北郧县直立人遗址研究新进展》,《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冯小波:《郧县人遗址石核的研究》,《人类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冯小波:《郧县人遗址石器的第二步加工》,《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冯小波:《郧县人遗址石制品的拼合研究》,《考古学研究(七)》,2008年。
盖培等:《陕西蓝田地区旧石器的若干特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6年第3期。
盖培、尤玉柱:《陕西蓝田地区旧石器的若干特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6年第3期。
高立红、袁俊杰、侯亚梅:《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石制品》,《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2期。
高柳青、袁宝印:《南宁、百色盆地红土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地理研究》1996年第1期。
高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化石》2002年第4期。
高星、裴树文:《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4期。
高星:《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郭士伦、郝秀红、陈宝流:《用裂变径迹法测定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的年代》,《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郭迎亚、冯小波:《“郧县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6年第5期。
郭永强、黄春长、庞奖励:《汉江上游郧县人遗址沉积学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年第2期。
何乃汉、邱中郎:《百色旧石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4期。
侯金玲、王志宏、杨亚长、赵缠过:《陕西南郑龙岗寺新出土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史前研究》1986年第2期。
侯亚梅、高立红、黄慰文、谢光茂、林强、王頠、田丰:《百色高岭坡旧石器遗址1993年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馆:《湖北郧县两处旧石器地点调查》,《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黄培华、李文森:《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地貌、第四纪地层和埋藏环境》,《江汉考古》1995年第4期。
黄胜敏、刘扬、郭耀峥、黄明扬、刘康体、黄霖珍:《广西百色百峰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人类学学报》2011年第3期。
黄胜敏、刘扬、黄鑫、黄明扬、刘康体、黄锋、严建国:《广西百色六合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黄慰文:《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化石》2001年第4期。
黄慰文等:《对百色石器层位和时代的新认识》,《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2期。
黄慰文:《东亚和东南亚旧石器初期重型工具的类型学——评Movius的分类体系》,《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黄慰文:《红土地质考古带和早期人类进化》,《第四纪研究》2000年第5期。
黄慰文、侯亚梅、高立红:《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黄慰文、冷健、员晓枫、谢光茂:《对百色石器层位和时代的新认识》,《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2期。
黄慰文、祁国琴:《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3期。
黄慰文、袁宝印:《关于百色石器研究——答林圣龙》,《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黄慰文:《中国的手斧》,《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1期。
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蒋廷瑜:《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考古》1998年第11期。
孔丽娟、沈冠军、王頠、李大伟、赵建新:《狮子洞铀系测年与百色盆地第Ⅲ级阶地的年代》,《地球与环境》2012年第3期。
李超荣:《丹江库区发现的旧石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总第30期。
李浩、李超荣、Kathleen Kuman:《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形成过程研究》,《江汉考古》2016年第1期。
李浩、李超荣、Kathleen Kuman:《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李浩、李超荣、Kathleen Kuman、周兴明、王刚:《丹江口库区第四级阶地旧石器遗址调查简报》,《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李泉、郭迎亚、肖玉军、杜杰、杨瑞生、刘伟、祝恒富、黄旭初、陈安宁、莫生娇、冯小波:《丹江口库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初步研究》,《荆楚文物》2017年第3辑。
李天元、艾丹、冯小波:《郧县人头骨形态特征再讨论》,《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李天元、艾美利、廖美炎、冯小波、李文森:《郧县人头骨化石三维复原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04年第23卷增刊(《纪念裴文中教授百年诞辰论文集》)。
李天元等:《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的猴类化石》,《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李天元等:《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化石地点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
李天元等:《湖北郧县曲远河口人类颅骨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人类演化中的位置》,《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李天元等:《湖北郧县人颅骨化石初步观察》,《史前研究》1990~1991年(合刊)。
李天元等:《郧县人头骨形态特征再讨论》,《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李天元:《试论湖北境内第四纪洞穴堆积》,《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李天元、王正华:《湖北郧县人颅骨化石初步观察》,《史前研究》1990—1991年合刊。
李天元、王正华、李文森、冯小波、胡魁、刘文春:《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化石地点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
李天元、王正华、李文森、冯小波、武仙竹:《湖北郧县曲远河口人类颅骨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人类演化中的位置》,《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李天元、武仙竹、李文森:《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发现的猴类化石》,《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李天元:《襄阳山湾发现的几件打制石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李学贝、笪博、刘越:《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大众考古》2015年第7期。
李炎贤等:《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人类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李炎贤:《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期。
李炎贤、计宏祥、李天元、冯小波、李文森:《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人类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李炎贤、尤玉柱:《广西百色发现的旧石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第4期。
李炎贤:《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龙骨坡史前文化志》2001年第3期。
李炎贤:《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3期。
李意愿:《莫维斯线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研究》,《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林强:《广西百色田东坡西岭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林圣龙、何乃汉:《关于百色的手斧》,《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2期。
林圣龙:《评〈科学〉发表的〈中国南方百色盆地中更新世似阿舍利石器技术〉》,《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刘礼堂、祝恒富、解宇:《旧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砾石工业初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刘扬、黄胜敏:《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刘越、冯小波:《美丽的邂逅—郧县人遗址发掘纪实》,《大众考古》2014年第11期。
鲁娜、黄慰文、尹申平、侯亚梅:《梁山遗址旧石器材料的再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裴树文、陈福友、张乐等:《百色六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裴文中:《关于用碳14确定欧洲旧石器晚期分期上的新成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2期。
彭军等:《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研究意义》,《地球学报》2002年第2期。
尚书菊:《华南百色遗址的古地磁研究及其年代指示意义》,《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第3期。
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地理学报》1956年第4期。
覃芳:《广西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王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
王建、王益人:《石片形制探究——旧石器研究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4期。
王社江:《洛南盆地的薄刃斧》,《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王社江、孙雪峰、鹿化煜等:《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王社江、孙雪峰、鹿化煜、弋双文、张改课、邢路达、卓海昕、俞凯峰、王頠:《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王益人:《旧石器考古学中的结构与信息》,《文物世界》2001年第2期。
王幼平:《汉水上游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探讨》,《文物研究》1991年第7期。
卫奇:《关于石片台面研究问题的问题》,《文物春秋》2006年第4期。
吴文祥:《试论百色手斧文化由西方扩散的可能性》,《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第2期。
吴新智:《20世纪的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展望》,《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3期。
谢崇安:《岭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谢光茂:《百色旧石器遗址群:手斧挑战莫维斯理论》,《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5期。
谢光茂、林强:《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谢光茂、林强、黄鑫:《百色田东百渡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4期。
谢光茂、林强、余明辉、陈晓颖、胡章华、鹿化煜、黄秋艳:《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地层及年代》,《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1期。
谢光茂、林强、余明辉等:《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的地层及年代》,《人类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谢光茂:《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早期砾石石器》,《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
谢光茂:《原料对旧石器加工业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徐欣、李锋、陈福友、黄鑫、高星:《百色六怀山遗址周边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阎桂林:《湖北“郧县人”化石地点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阎桂林:《考古磁学——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1997年第1期。
阎嘉祺:《陕西省汉中地区梁山旧石器的首次发现和初步研究》,《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阎嘉祺、魏京武:《陕西梁山旧石器之研究》,《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杨小强、朱照宇、张轶男、李华梅、周文娟、阳杰:《广西百色盆地含石器层沉积物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学综合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第1期。
袁宝印等:《百色旧石器遗址的若干地貌演化问题》,《人类学学报》1998年第3期。
袁宝印等:《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1期。
袁宝印、侯亚梅、王頠、鲍立克、郭正堂、黄慰文:《百色旧石器遗址的若干地貌演化问题》,《人类学学报》1998年第3期。
袁宝印、夏正楷、李宝生、乔炎松、顾兆言、张家富、许冰、黄慰文、曾荣树:《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1期。
袁俊杰等:《百色盆地舌形刃重型工具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袁俊杰:《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的利手分析——以百色盆地高岭坡遗址为例》,《华夏考古》2003年第1期。
曾祥旺:《广西百色市百谷屯发现的旧石器》,《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
张鲲等:《百色盆地右江阶地特征及演化研究》,《中国地质》2012年第4期。
张鲲、李细光、李志勇:《百色盆地右江阶地特征及演化研究》,《中国地质》2012年第4期。
张璞、王頠:《广西百色枫树岛旧石器早期石制品石核石片技术学分析》,《贵州科学》2009年第2期。
张璞、王頠:《广西百色枫树岛旧石器早期石制品手斧技术类型学分析》,《贵州科学》2010年第3期。
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张森水:《近20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进展与思考》,《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1期。
张森水:《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若干问题》,《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3期。
张银运:《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的比较》,《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朱景郊:《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地理研究》1988年第4期。
祝恒富:《湖北十堰发现2件手斧》,《人类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三 报纸
刘昆:《广西百色出土80万年前手斧——对研究东亚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05年5月29日考古专题。
吴新智:《我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湖北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中国科学报》1992年7月24日第2版。
谢光茂等:《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27日第1版。
张晓凌、沈辰:《莫维斯、莫维斯线及中国手斧研究》,《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28日第7版。
四 外文
佐川正敏、黄慰文,“中国広西チワン族自治区百色遺跡群の旧石器とその位置づけ”,Bulletin of Japan Society for Chinese Archaeology,2000。
Amelie Vialet et al.,“Homo Erectus from the Yunxian and Nankin Chinese Sites:Anthropological Insights Using 3D Virtual Imaging Techniques”,C .R .Palevol .,2010(9).
Amelie Vialet et al.,“Proposition de reconstitution du deuxième crâne d'Homo erectus de Yunxian(Chine)”,Comtes Rendus Palevol,2005,(4).
Bar-Yosef,Kuhn S.L.,“The Big Deal about Blades:Laminar Technologies and Human Evolu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
Bordes F.,de Sonneville Bordes D.,“The Significance of Variability in Paleolithic Assemblages”,World Archaeology,1971,2(1).
Bordes F.,“Reflection on Typology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leolithic”,Arctic Anthropology,1969(6).
Bordes,F.,The Old Stone Age,World University Library,McGraw-Hill Book Compent,New York & Toronto,1968.
Clark,J.D.and M.R.Kleindienst,Kalambo Falls Prehistoric Site,Ⅱ,The Later Prehistoric Cult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4.
Feng Xiao Bo,Li Quan,Qi Yu.L'industrie du Paléolithique inférieur du site de Wujiagou,Hubei Province,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L 'Anthropologie,2018,122.
Feng Xiao Bo,Qi Yu,Li Quan,Ma Xiao Rong,LIU Kang Ti,L'industrie du Paléolithique inférieur du site de Baigu,Bassin de Bose,Province autonome du Guangxi Zhuang,RP de Chine,L 'Anthropologie,2018,122.
Feng Xiaobo,Stratégie de débitage et mode de façonnage des industries du Paléolithique inférieur en Chine et en Europe entre 1 Ma et 400 000 ans Ressemblances et différences de la culture de l'homme de Yunxian et Acheuléen européen,L 'Anthropologie,2008,112(3).
François Bordes,Leçons Sur le Paléolithique.Tome 1:Notions de Géologie Quaternaire,Paris:CNRS éditions,2002.
François Bordes,Leçons Sur le Paléolithique.Tome 2:Paléolithique en Europe,Paris:CNRS éditions,2002.
François Bordes,Typologie du Paléolithique Ancien et Moyen.Paris:CNR Séditions,2002.
Gudrun Corvinus,“Homo Erectu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nd the Questions of the Age of the Speci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one Artifacts,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Handaxe-like Tool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4,117(1).
Guilin Xu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leolithic Sites in Bose Basin,Guang Xi,Chin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2,281.
Henry de Lumley et al.,“Essai de datation par les méthodes de résonance paramagnétique électronique et du déséquilibre dans les familles de l'uranium combinées (RPE)de dents d'herbivores et par résonance paramagnétique électronique (RPE)de quartz blanchis extraits de sédiments fluviatiles provenant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Etude du paléomagnétisme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Etude sédimentologique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Etude stratigraphique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Les crânes d'Home erectus du site de l'Homme”,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Les faunes de grands mammifères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 et al.,“Reconstitution du crâne de l'Homme de Yunxian par imagerie tridimensionnelle”,In:Le site de l 'Homme de Yunxian .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 (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Gérard Batalla i Llasat,Dominique Cauche,Anna Echassoux,Anne-Marie Moigne,Olivier Notter et Li Tianyuan,Feng Xiaobo,Li Yanxian,Li Wensen et Wu Xianzhu,Signification des accumulations du matériel archéologique et paléontologique sur le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enry de Lumley,Gérard Batalla i Llasat,Dominique Cauche,Olivier Notter et Li Tianyuan,Li Yanxian et Feng Xiaobo,L'industrie du Pléolithique inférieur du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In:Le site de l'Homme de Yunxian.Quyuanhekou,Quingqu,Yunxian,Province du Hubei(Sous la direction de Henry de Lumley et Li Tianyuan).CNRS Editions,Paris,2008.
Hou Yamei et al.,“Mid-Pleistocene Acheulean-like Stone Technology of the Bose Basin,South China”,Science,2000,287.
M.D.Leaky,Olduvai Gorge:Excavationsin Beds Ⅰ and Ⅱ,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Pu Zhang,Weiwen Huang,Wei Wang,“Acheuleanhandaxes from Fengshudao,Bose sites of South Chin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0,223-224.
Shengmin Huang et al.,“Recent Paleolithic field investigation in Bose Basin (Guangxi,Chin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