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
-
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
该如何去理解中国,如何能对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有一个清晰自觉的意识并了解它的未来与发展,这从来都是那些有着极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学人毕生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们内心之中有着对这身处其中的文化的极大认同感。而在这一点上,费孝通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典范。 探寻理解中国的门径 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学、人类……
-
探索以家户为单元的社会治理
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理解社会治理中的“社会”,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近年的社会治理研究较多地聚焦于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新乡贤等社会精英人士,家庭这一社会因素则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 家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 家庭是社会的……
-
追寻科学性:回归田野中的实践
现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已经是社会科学重要试验场,是鲜活的“田野”。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与西方社会科学接轨后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更强调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日益科学化与规范化。但由于对实证研究背后的方法论哲学基础缺乏必要的反思,一些所谓的实证研究要么生搬硬套既有理论,要么变成一种摆弄数据与方法的“技术……
-
《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个人信息权益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该法首次提出了“个人信息权益”的概念,并以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作为立法目的之一。这是在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 个人信息权益的民法内涵 个人信息的制度性保护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和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对人格……
-
《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适用关系
在个人信息处理和保护方面,《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有重叠也有不同,在适用时如何协调两者关系,理论界和实务界颇为关注,且观点不一、争论颇大。 三个基本前提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条表明其立法依据为宪法,但其并非宪法领域的部门法或实施法,因其内容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平等主体之间个人信息处……
-
《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逻辑
近年来,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隐私立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隐私立法的竞争局面。我国《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专门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其后又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就两部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适用而言,引发学界一定争论。《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较为典型的“领域法”特色,与《民法典》紧密呼应,两部法律……
-
彰显中国外语研究主体性
学习外语、使用外语离不开研究外语。如何做好外语研究,一直是我们外语学人思考的问题。为了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从没有停止探索外语学人的使命。立足新时代,我们需要发扬外语研究优良传统,引介与创新并重,提升研究的原创性,与国外学者展开平等对话;立足中国实践,关注本土问题,彰显中国学者开展外语研究……
-
努力开拓汉语本体研究之路
100多年来的国际语言学界,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言学,再到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潮,基本都由西方学界引领。然而,时至今日,把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放在国际学界的大趋势中来看,也开始呈现出百年变局中的可喜景象。先看国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语言学界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的面貌一去不返,无论哪……
-
聚力数字政府建设 打通数字服务经络
数字政府建设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数字政府建设当围绕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用数字技术,变革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让公众、企业办事更方便、更高效,带动数字社会与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使服务需求、服务要素、服务价值、服务模式……
-
在高度历史自觉中坚定历史自信
从一般意义上讲,历史自信是指主体因对某客观历史事实和社会历史条件予以充分肯定、高度信任、内心尊崇和充满自豪而形成的主体性认知判断和主观性意志反映,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信心,是主体借以团结起来形成坚强合力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剂。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是在对党的历史实践、历史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