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1.2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1

字      数: 730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近年来经济理论上的最重大突破,它对我国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有一些不同的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应当采取哪种模式,或者说更接近哪种模式,这个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意见。

一 市场经济的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上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制度是由所有制形式和决策方式决定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上述两个决定因素中,后者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美国学者莫里斯·博恩斯坦就认为:“经济体制研究中的趋势是:作为经济体制的公性质和作用中关键要素的所有制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因为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格式比它显得更为重要。”“决策——而不是所有权——已经成为问题的中心。”[1]另一个美国学者阿兰·G.格鲁奇也认为:“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不是法律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最重要的是经济运行的方式和为谁服务。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制度中,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2]美国的某些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也认为,“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取决于决策方式,而不是所有制形式”[3]。并举例说,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政府对私人公司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控制,这些公司的经营方式与其他国家的私人公司的经营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相反,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则可以完全像私人企业一样经营。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比较经济体制的学者都按决策方式来划分经济体制的类型,并把市场经济划分成纯粹的市场经济(有些人又称它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有国家计划的市场经济和前南斯拉夫的市场经济(也称市场社会主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佳贵.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