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财税体制改革

¥1.7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1109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俄罗斯财税体制改革

俄罗斯在确立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转型后,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财税体制作了重大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根据市场与财政所满足的不同的社会需要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基础上,实行分税制,以确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收入范围,根据事权范围划分支出范围。

一 财政体制改革

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财政作为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这一职能而言,并没有多大区别,即国家都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以此来为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实现提供财政基础。但财政在实现分配职能的过程中,采取的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途径与作用,在不同经济体制条件下,则有很大的区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体制,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国家在参与企业分配时,不以企业是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在具体政策上,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在这种条件下,从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看,企业是政府的一个下属行政机构,这是由国家对企业实行直接管理与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由于不把企业视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市场的主体,因此,在苏联时期经过多次的经济改革,在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时,就可以从国家需要出发,让企业把绝大部分利润上缴财政,从而使企业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财政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程度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分配与再分配,集中到国家预算。以1980年为例,苏联国家预算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65%以上;二是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中央预算,1980年苏联地方预算占的比重为17.1%。在谈到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财政体制特点时,不能不提及财政与银行的关系。苏联时期,在产品经济理论的影响下,重视生产过程,忽视流通过程,把大量国民收入集中在财政,通过财政进行直接分配,从而使管理资金流通的银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银行往往成为货币资金的出纳机构和财政的附庸,在相当一个时期里,银行不独立。很明显,原来财政体制的一些特点,很难与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方向的经济改革相适应。

俄罗斯在1992年年初在进行激进式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也对财政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一)由国家财政向社会公共财政转化,缩小财政范围

有关财政范围和体系问题,在苏联历史上曾是经常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国家的货币资金基本上是集中在国家预算,之后,再按国家统一的计划进行统一分配,因此,对国家财政的范围局限于国家预算,往往把国家预算与国家财政等同起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国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营企业广泛推行经济核算,企业自行支配的货币基金增多,随之财政的范围亦就扩大,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企业的财务成了国家财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当时的苏联财政理论,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企业的财务主要作用有:一是通过财务活动来形成内部资金,以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实现;二是实现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即向预算缴款和获得预算拨款;三是体现公有制企业其一切经济活动是为完成苏联国家经济职能的直接组织者作用。后来,在苏联形成的财政体系包括三个领域:物质生产领域财务、国家预算与非生产领域财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