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现状与前景

¥2.1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1353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与前景

2012年6月5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与过去一样,两国最高领导会晤除了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与提升两国政治互信等问题外,加强两国经贸合作水平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加强能源合作往往又是双方讨论经贸合作中的一个重点。

20多年来,经过中俄双方努力经贸合作已达到一定水平,2011年贸易额达到创纪录水平的792.5亿美元,但总体水平不高,仅为同期中美、中日与中韩贸易额的17.7%、23.0%与37.0%。另外,中俄贸易结构单一,相互间的投资规模甚小。截至2011年年底,俄对华直接投资8.18亿美元,中国对俄累计直接投资29.1亿美元。[1]显然,两国相互投资水平无法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俄经贸关系远未达到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平。再从两国作为重点的能源合作来说,2011年中国从俄进口的石油为1972.45万吨,占其出口总量的7.8%。应该说,经贸关系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一大软肋。这说明,尽管在中俄两国关系中,地缘政治与安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要把业已建立起来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到新的高度,还必须借助两国高水平的经贸合作,依赖于两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依存度。正如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2年4月对俄罗斯访问期间,在出席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作题为《推动中俄贸易和投资合作再上新水平》的讲演中,谈到中俄经贸合作战略意义时十分明确指出的:“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是支撑中俄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鉴于上述因素,2011年6月16日,胡锦涛访俄时提出,通过中俄双方努力,争取在2015年前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之前达到2000亿美元。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能源领域合作能否取得大的进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又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 先从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谈起

从全球来看,所谓能源问题实质上主要是石油问题,对中国来说主要也是石油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对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而与此同时,石油产量的增速落后于消费增长速度。这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即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像交通运输与石化等高耗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农村用油的数量亦将快速增加,这些因素都将促使我国石油消费量快速增加。据分析,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以平均每年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仍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0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25377.9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59.8%)。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问题日益突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建立起稳定的石油供应体系与机制,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多元化的供应。我国石油主要进口源是中东,2011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1.2%,预计近中期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将仍占进口总量的50%左右,远期也将超过45%的水平。另一个石油进口源是非洲地区,2011年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3.7%。同年,从欧洲与原苏联地区进口石油3122.35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2.3%。中国进口的原油4/5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的影响也同样是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六甲海峡既是重要的战略水道,也是很不安全的通道。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仍将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通道运输。鉴于上述种种因素,加强与我国的最大邻国、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有其重要意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