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辩证分析

¥0.9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9-10

字      数: 1089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辩证分析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而使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是,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我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似乎走到了尽头,探寻新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内在要求。

历史地看,改革开放时期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对计划经济时期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否定。那么,未来取代出口导向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这是在回望60年新中国工业化之际,需要探讨的一个前瞻性的问题。

一 计划经济时期被动型的进口替代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任务。在一个农业国度里要完成这两大任务,中国本应该“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吸取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1]。但是,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在全球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极端敌视的政策——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政治颠覆。在这种被迫封闭的状态下,中国根本不可能选择面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利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成果,来完成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的现代化。

值得指出的是,苏联在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过程中,同样遭遇到西方国家极端敌视政策的封杀,从而使其社会主义实践处于被迫封闭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下,苏联也只能选择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另外,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农业国在其工业现代化的初期,都必须弱化市场的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作用,以加速本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当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期,由于处于被迫封闭的环境,这种弱化和强化的程度会更大。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苏联基于完全的公有制和非市场化,通过政府高度的集中和分配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过,从中不难看出,这种“社会主义的配给经济”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它仅适用于农业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期。十分惋惜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这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历史性失误,即把在特殊历史环境中产生,从而具有阶段性的社会主义配给经济体制,与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存在根本的区别)。这样,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配给经济就被定位成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2]这实际上是将一种阶段性的体制确定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社会主义的配给经济体制就被一般化和长期化,从而延误了对其适时的转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方兴起.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辩证分析[C]//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