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定县治理

¥1.5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07-10

字      数: 2181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定县治理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合乎民主化潮流的乡村治理方式,并非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鲜事物。在历史上我们也能搜寻到它的踪影。民国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下简称二三十年代),乡村自治一度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促动了乡村政治制度的变革。河北定县由于是民国乡村自治的发源地,且有“模范县”之称,因此无疑是我们透视当时中国乡村治理方式变革情况的理想窗口。这对目前中国的乡村治理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县社会概貌

定县在清代称定州,民国初年改州为县。

定县位于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主要由沙河、唐河水系冲积物堆积而成,面积3730平方里(1930)。[1]它东与安国,西与曲阳,北与望都、唐县,南与深泽、无极、新乐诸县毗连。全县在北纬38度附近,属北温带,气候温和,但雨水稀少,冬春两季普称干季,易受旱灾,故民国时期定县农民颇为注意凿井和人力灌溉。

定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县,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据1924年定县内务报告,全县共53000户,407388人,其中男子234213人,女子173175人,男女性比例为100∶135。另据1930年中华平民教育会更为准确的调查,定县共68474户,人口约40万,男女性比率为100∶106。其中,全县居住在城内的有1633户,约11500人;居住在乡村的,66205户,约384000人。[2]

世代生活在乡村的定县农民,普遍生活贫苦,经常陷入负债危机。据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对该县5村526户农家跟踪调查,1929—1931年,负债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33%、44%和58%;平均每户的负债额为123元、150元、160元,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户的借债次数也大幅度增加,1930年、1931年分别比1929年增加了56%和117%。[3]为谋求生计,农民除种田以外,普遍从事农家副业。男子多织布、卖木料、做小贩、打苇箔、当锯工等,女子则主要从事纺纱、织布、织蓆、织带等手工业。当采取种种办法,在本地仍然无法维持生计以后,一部分农民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

由于官绅倡导毁庙兴学,定县的学校教育发展较快。全县的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1923年分别为450所和17所,1925年分别增至462所和23所,其学龄男童和女童就学率分别达到了86.4%和14%。[4]20年代中期,定县形成了一个以初等小学为主体,包括幼稚园、高级小学、初级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学校总数493所,在校生达到18330人,其中男生15571人,女生2759人。[5]2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到来和平民教育学校的建立,定县读书识字的人数又有所增加。据1930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调查和估计,定县7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330300人,识字者占17%。其中,男子的识字比率为31%,女子为2.5%。[6]

定县有模范县之称。其模范县建设肇始于孙发绪主政时期。1914年孙发绪任定县知县后,首先改革县政,于县公署内分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三科及六股,并设收发处和问事处。他重视地方自治,特设了自治事务所,负责整理县财政、稽核税契、管理苗圃、施种牛痘等事项。他还经常深入各村,号召毁庙兴学。同时支持翟城村创办自治模范村。当翟城模范村建成后,他又提出创办模范县。1916年5月,定县各区均设立了模范事务所。为改良社会风俗习惯,1917年3月,定县又创办社会教育办事处,负责管理通俗图书馆、阅报处、古物保存所、三民主义演讲所。该办事处在1930年改名为民众教育馆。

定县虽有模范之誉,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文盲比重仍然很大,迷信仍然十分盛行。至1930年,定县所存庙宇仍有879座之多,其中乡村857座。[7]按全县472个自然村计,每村拥有庙宇将近两座。定县的一般民众,尤其是妇女,几乎无所不信。所供奉的偶像五花八门,如关帝、玉皇、观音、菩萨、狐仙、北斗、仙姑、七神、虫王、马王、药王、南海大士、天仙圣母,等等。一部分民众还参加了普济佛教会、背粮道、圣贤道、九功道、老师道、坐功道、香门道、静心道、金香道等秘密道门,有组织地进行迷信活动。

西方宗教在民众中亦有一定影响。1930年定县有天主教教徒5800人,基督教教友525人。他们中除极少数居住在城内外,绝大部分散布在乡村。[8]

总体说来,定县距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周边大城市较远,在民国成立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乡土特色。其商品经济不甚发达,农民生活状况一般,“大概是可以代表中国的乡村”。[9]

二 定县乡村自治的发轫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