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模式

¥6.3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何建章集》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2198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模式[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总结。

我们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怎样建设?谁也没有经验。过去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苏联。我们跟全世界所有的共产党人一样,以为苏联的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固定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和亚洲都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大家都没有经验,以为在列宁斯大林这样的经典作家领导下搞起来的苏联就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模式,或者叫苏联的样板,就是唯一正确的样板,只要照抄照搬就行了。所以,当时所有国家毫无例外地都抄袭苏联的模式。苏联怎么搞,我们也怎么搞。后来实践证明,苏联的模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我国,毛泽东同志最早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病。1956年4月,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毛主席讲“十大关系”,就是因为发现苏联那个办法和我们照抄苏联那个办法,问题很多,想丢掉拐棍,我们自己走路,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但是,由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措施,使我国国民经济受到几次大的挫折。我们大家都经历过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1976—1978年那个新的冒进,这样的一些折腾就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延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这里附带解答一个问题。有的同志提出,能不能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基本上正确的?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会发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缺点?是执行中的问题,还是总路线本身的问题?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说这条总路线是基本上正确的呢?《决议》没有那么说。《决议》这么讲: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没有说这条路线是基本上正确的,而是说它有正确的一面,就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当时说,总路线的灵魂就是速度,就是要快,这个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想早一点改变我们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这是主观愿望,这个主观愿望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因此我们不能说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也不能说它完全都错。因为它有正确的一面,所以《决议》是那么讲的。刚才我们说了,毛主席曾经探索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也是这样一种尝试。而现在看来,无论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好,“大跃进”也好,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造成我们国家经济上极大的损失,人民受到很大的苦难,我们年纪大一点的同志都经受过的。正像《决议》里面讲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所以要讲正确道路的话,那就是三中全会以后。在这以前都是在探索,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内也是在摸索。所以我领会,从《决议》的精神来看,不能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只能说它有正确的一面,但是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包括确立了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模式。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模式,《决议》是这样写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据我的体会,这个模式的基本点有三点:第一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第二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就当前来说,主要是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无论是工业也好,农业也好,都要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第三点,坚持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利用市场的作用。这种模式,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今后建设的方针。下面,我就分别谈一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关于这一点,《决议》讲:“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就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个体经济。1953年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原来计划是用十五年的时间,从1953年算起吧,到1967年完成,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三大改造。但是实际上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到1956年就基本结束了。正如《决议》讲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发生了这么一些缺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何建章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