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之道:基于文化心理的粤绣审美

¥4.9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1-01

字      数: 1194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观赏之道:基于文化心理的粤绣审美

粤绣是广东刺绣的别称。在我国四大名绣中,唯粤绣别有天地,盖因被统称为粤绣的绣种里包含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绣——广绣与潮绣。在一些书籍里,常常有“粤绣又称广绣”或“广东刺绣简称广绣”之误谈,可见不少人对于粤绣所指不甚明了。

广绣一般指以广州为中心区域,流传于周边的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潮绣是指潮汕地区的民间刺绣工艺,以潮州市为核心,地涉汕头、揭阳及周边区域。

粤地刺绣起源很早,上溯何时暂无定论,但据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考古推测,至迟在西汉年间就有居住在岭南的刺绣艺人了。1983年发掘于广州象岗山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因年代久远,丝织品在出土之后无法原样存留,考古人员用文字翔实地记录了出土丝织物的类别及其特征。据介绍,这些绣品的绣艺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些“针法好像比较草率,针脚也不太整齐”[1]。由此可以推测这些绣品也许有部分来自异地(以赠礼或者贸易的方式,因而绣工较为精细),但至少有一部分产自本埠。也可以说,彼时已有居住在岭南本地的绣者。这些刺绣艺人也许是岭南黎族刺绣的传人,也许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不管怎样,说明刺绣技艺在岭南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至唐代,据《杜阳杂编》记载,粤地已有了顺宗皇帝谓之“神姑”的刺绣名家卢眉娘,其“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2]。后来,卢眉娘不愿永居禁中,被唐宪宗恩准复归南海,赐号“逍遥”,修行传道,想必其精湛的刺绣技艺也会被仿效流传吧。

两宋时期,刺绣中的观赏绣(画绣)已经成为独立的刺绣艺术门类,无论是宫廷中的画院还是市井中的闺阁,都绣制了大量名家画作,成为刺绣时尚[3]。而在两宋末年,由于金人与元人入侵江南,大量江南移民迁入相对安定的岭南,随之,广东刺绣也实现了刺绣艺术的分型——“画绣”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而独树一帜,并且有着与中国绘画十分近似的审美意趣,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后世董其昌评论:“宋人之绣,……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4]

明代,广东刺绣已被冠上粤绣之名,且独具特色。民国实业家朱启钤在其所收藏的古董中,有题为“明粤绣博古围屏”的绣件,他在《存素堂丝绣录》中介绍了这件明末清初的粤绣:“素绫地轴高六尺八寸五分宽一尺五寸,摹绘鼎彝古器,多取材于宣和博古器图谱,吉金美玉文绮琱丽之属,唯物凡九十有五,鸟语花香,四时清供靡不具备,而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器之弇侈,纹之隐显,以马尾缠绒作韧线,从而勾勒之,轮廓花纹,自然工整,此又明代粤绣之特长也”[5]。其时,作为粤绣的一支——广绣,已经名扬海外,据说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广绣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得到重赏[6]。从明嘉靖至清道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过三次“一口通商”的诏令,从广州口岸外销的刺绣品一律被称为广绣,这中间虽会有一些异地刺绣流入,但主要还是以广州及周边地区的刺绣品为主。史料对此有所记载:乾隆年间,广州成立了第一个刺绣行会——锦绣行,“其宗旨就是遏制外来绣品的渗入及协调各绣庄的矛盾”[7]。因此,从那时起广绣就被囊括在“三雕一彩一绣”的“精品广货”之列,享誉海内外。这也许就是广绣名声更响,甚至一般人把广绣等同于粤绣(广东刺绣)的原因之一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纪德君,曾大兴.广府文化.第7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