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徐勇命题"“两减一增"的缘由*——以农业生产社会化为视角

¥1.5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08

字      数: 1014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回应“徐勇命题"“两减一增"的缘由*——以农业生产社会化为视角

(农村发展改革协调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徐勇教授提出了一个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两减一增"的现象,即土地减少,务农人口和务农时间减少,农产品增加。本文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正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弥补耕地面积之不足,生产过程社会化减少农业劳动之需求,生产产品社会化增加产品总量与种类。

关键词:“两增一减" 社会小农 生产社会化

从1978年到2006年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增加了近50%。但中国并没有因人口迅速增长而重新陷入粮食危机。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以世界上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还发现一个基本,但更重要的事实:中国的总人口越来越多,而务农人口越来越少。农村改革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却未能解决温饱问题;改革以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甚至被人戏之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与此同时,农民的务农时间也大大减少,许多地方是“三个月种田,九个月赋闲"。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和这样的农业劳动时间数,却保证了中国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和人民的温饱生活。[1]徐勇教授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中国农村的“两减一增"(即土地减少、务农人口和务农时间减少、农产品增加)。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予轼先生也曾讲过,“解放那年,1950年,中国人口5.3亿,吃不吃得饱?吃不饱。30年没吃饱过。那个时候的耕地比现在多多了。现在我们有13亿人了,5亿变成13亿,我们现在吃得最饱,吃得最好了,我们现在吃了鸡鸭鱼肉,还要吃海鲜、吃水果,吃得都要减肥了。耕地少了那么多,你怎么解释?"[2]也许人们会将这一原因更多地归之于技术进步,也许有人将其归之于生产关系的变迁,因为任何技术进步都需要相应生产关系的匹配。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试在生产社会化[3]的分析框架下,以社会化为分析视角,以生产社会化为内容,历时性地考察农业生产社会化过程,挖掘“两减一增"现象背后的逻辑。

一 生产资料社会化弥补耕地面积之不足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14年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