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回应“徐勇命题"“两减一增"的缘由*——以农业生产社会化为视角
(农村发展改革协调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徐勇教授提出了一个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出现了“两减一增"的现象,即土地减少,务农人口和务农时间减少,农产品增加。本文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正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弥补耕地面积之不足,生产过程社会化减少农业劳动之需求,生产产品社会化增加产品总量与种类。
关键词:“两增一减" 社会小农 生产社会化
从1978年到2006年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增加了近50%。但中国并没有因人口迅速增长而重新陷入粮食危机。这便是人们经常说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以世界上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还发现一个基本,但更重要的事实:中国的总人口越来越多,而务农人口越来越少。农村改革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却未能解决温饱问题;改革以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下降,甚至被人戏之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与此同时,农民的务农时间也大大减少,许多地方是“三个月种田,九个月赋闲"。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就是依靠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和这样的农业劳动时间数,却保证了中国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和人民的温饱生活。[1]徐勇教授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中国农村的“两减一增"(即土地减少、务农人口和务农时间减少、农产品增加)。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予轼先生也曾讲过,“解放那年,1950年,中国人口5.3亿,吃不吃得饱?吃不饱。30年没吃饱过。那个时候的耕地比现在多多了。现在我们有13亿人了,5亿变成13亿,我们现在吃得最饱,吃得最好了,我们现在吃了鸡鸭鱼肉,还要吃海鲜、吃水果,吃得都要减肥了。耕地少了那么多,你怎么解释?"[2]也许人们会将这一原因更多地归之于技术进步,也许有人将其归之于生产关系的变迁,因为任何技术进步都需要相应生产关系的匹配。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试在生产社会化[3]的分析框架下,以社会化为分析视角,以生产社会化为内容,历时性地考察农业生产社会化过程,挖掘“两减一增"现象背后的逻辑。
一 生产资料社会化弥补耕地面积之不足
相关推荐
-
[1] 黑龙江兰西县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的探索、启示与相关建议
-
[2] 接点服务: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供需结构与均衡路径
-
[3]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
[4] 以“农户”为单位:“三农”研究的新视角——评邓大才《湖村经济》
-
[5] 历史让“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优越性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7
-
2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4年卷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4年卷
-
3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6年卷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6年卷
-
4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3年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3年
-
5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0年卷.下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0年卷.下
-
6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0年卷.上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0年卷.上
-
7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9年卷.上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9年卷.上
-
8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9年卷.下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9年卷.下
-
9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3年卷.下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3年卷.下
-
10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3年卷.上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23年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