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的技术进化和语言失灵

¥6.0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1

字      数: 2161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科幻电影的技术进化和语言失灵

一 作为研究对象的电影技术与作为范例的科幻电影

电影既是现代时期的艺术,也是工业社会的媒介,电影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衍生出涵盖技术、审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向度的庞大电影系统,电影技术是其中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与其他艺术样式不同,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大众社会极具影响力的电影艺术深刻地倚赖现代工业技术,因而电影本体的诸多共相和殊相均以技术为旨归,即使推崇电影的艺术审美属性的精英主义论调屡占上风,但是从本质上说,技术对电影的其他向度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对技术的轻慢和忽视在电影史上一直是一种颇有市场的态度和立场,安德烈·巴赞就曾将电影技术认定为次第于艺术想象的“第二性”,认为:“应该把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种历史因果关系颠倒过来,把基本技术的发明看作偶遇的巧事,与发明者的预先设想相比较,技术发明基本上是第二性的。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1]对技术的贬低显然忽视了技术作为电影原初神话创造者的事实,也否定了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巨大能动作用。如果说巴赞作出上述批评的20世纪50年代技术对电影的影响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彻底取代胶片电影并改变电影的生产和传播,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可见技术并非无关要旨,而是应慎重对待的一种重要元素。

技术是电影的命脉,然而技术并不是单一的知识系统,电影技术沿着工具性和应用性两个方向区分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技术体系,并各自发展和繁衍。针对电影技术系统的复杂构成,笔者在《动力与悬置:电影的两种技术与美学》一文中将电影技术系统分为动力技术(dynamic technology)和悬置技术(epoche technology)两大技术体系,梳理它们在电影史上各自形成的不同技术传统,并对两种技术及其各自秉持的现实主义美学和多元形态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加以阐释。笔者将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分析动力技术和悬置技术分别遵循何种技术逻辑,沿着何种路径刻画出各自的电影史轨迹,从而厘清两种技术何以形成、如何发展以及拥有怎样的未来,同时两种技术体系之间的交互以及技术和美学之间的关联也是本文讨论的问题。笔者的目的是,把电影技术从其他元素中分离出来,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廓清其构成、性质、历史和功能,以获得关于电影技术的系统性认知。

电影史上存在一条清晰而醒目的动力技术演进轨迹,从最初的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化学技术向今天趋于统合的数字制作和放映技术线性推进,由于这一电影技术体系遵照进化论的多样性、延续性、创新和选择的进化模式向前发展,因而将这种技术称为动力技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用来维持生命的技术手段上,指出:“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2]技术进化论并不是对生物进化论的机械挪用,技术史学家乔治·巴萨拉认为:“在马克思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间有显著差别。在达尔文的理论中,生物进化是自我繁衍的;在马克思的进化程式中,技术的进化不是自我繁衍,而是由意志引导、有意识的、主动的人类活动控制的一种进程,而且受决定历史的力量的塑造和修饰。”[3]也就是说,技术的进化过程并非全然由技术自身主导,而是在人类主动控制的前提下向前发展,电影技术正是遵循由技术主导和人类控制双重作用的进化路径而不断革新和提升,其中,动力技术偏重技术主导,悬置技术偏重人的作用。

自电影诞生以来,动力技术的进化路径十分显著,在电影影像技术、声音技术、放映技术、存储技术等方面全面形成动力技术的技术传统,这个传统以对作为生物体的人体的感官的逼真模仿为技术推进的目标,以无限逼近“客观真实”作为技术革新的驱动力,持续性地进行技术的线性进化,这便是动力技术所遵循的真实逻辑。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人试图认识世界的原欲,正是人的生命欲望驱使电影努力还原真实的自然世界,技术是电影再现现实世界的工具,电影史上技术更迭的频率和幅度不断提升的趋势显示,动力技术在最大限度地实践着其工具性价值,驱使电影无限地向“真实世界”趋近。

在电影史上,另一种技术体系的轨迹与动力技术体系的轨迹并行交错发展,这是一种以探究电影媒介表现可能性为目标的技术更替趋势,它将新技术“搁置”起来并加以实验和应用,因此可称为悬置技术。动力技术本身无法作用于电影,只有当动力技术被运用到电影的创作中,服务并推动电影叙事才能对电影产生影响。悬置技术就是偏重应用性价值的技术体系,它对动力技术加以悬置并进行应用,产生大量具有修辞功能的语言技巧,被成功运用和传承下来的修辞技巧形成电影史的语言范式,最终使得电影成为一种“积极的”媒介[4]。悬置技术可追溯至古希腊的修辞术传统,修辞术是一种原初的技术,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提出修辞术是“探求真理的辩证术”,他赞同苏格拉底所说,认为:“修辞术是用文辞来影响人心的,不仅是在法庭和其他公共集会场所,而且在私人会谈里也是如此,讨论的问题或大或小,都是一样;无论题材重要不重要,修辞术只要运用得正确,都是一样可尊敬的。”[5]可见,修辞术是一种技术,它不注重使用场所或表现题材,也不遵循线性的进化程式,其本质是“探求真理”“影响人心”的应用性修辞技巧。电影悬置技术继承了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在动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可供广泛应用的电影语言体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孟君.电影、技术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