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英是延续乡村文化的民间力量

¥5.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7

字      数: 1313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乡村精英是延续乡村文化的民间力量

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Wright Millis)认为,精英是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且拥有大量政治权力的一种人。在《权力精英》一书中,赖特以精英理论来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开了理论研究的先河。而精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比如,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乡村士绅就是精英阶层,他们不光是乡村政治的中心人物,有能力把国家政权和广大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还是社区的公众人物,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思想开放,与外界交流较多,视野开阔,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较高,人脉广,群众号召力大,手中有着许多资源,治理组织村庄内各种事务的能力出色。他们有威信和凝聚力,会维护社会规范、提倡公共道德,也能促进和发展乡村文化,而且在乡村文化教育事业上也能够出一份力。在乡民看来,这些乡村精英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较为通情达理,是村里的道德权威和文化权威,因此他们可以解释传统道德评价标准并对此进行实际评价。

在乡村精英心中,首要的是家族地位和荣誉。资本积累到一定量后,他们回到家乡斥巨资修祠堂、族谱、牌坊、道路,并接济有难处的族人,同时制定一些准则约束族人的言行,以此凝聚家族并促进乡村发展。那些读书进入官场的士人,无论居何种官位,终归要告老还乡,他们将家族的兴旺和昌盛看成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办学提高族人的文化素养与社会地位。乡土习俗是让那些积德行善贡献颇多的人被后人永记,让礼义廉耻这类的价值观变成族人们的精神支柱。乡村精英并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理想和单薄的道德说教,在跻身上层社会,通过教育跃入知识阶层,积累了定量财富后,他们还带动了家乡繁荣,这体现了他们的力量。而与之相比,帝王之手只能伸到县一级,因此提供教育、治安、卫生、道路等资源给乡村非常困难。这便是一个朝代衰落后,宗族却仍可以在乡村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在乡村,乡村精英们既有助于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规范社会秩序、约束行为礼仪的作用,而周村自古至今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这其中乡村精英自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 忠君报国的刘氏宗族

周村兴盛于明清两朝,及至近代,周村出现了一大批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和家族,尤以太和庄的刘氏宗族以及后来迁入的张氏张启垣、“东方商人”孟雒川家族为代表。

刘一相(1542—1624),字维衡,先祖宁津人,九世祖刘善兴迁居至周村太和庄,直到其父刘天赐,都是普通农民。刘一相家境贫寒,但极喜读书,遇到问题见人就问,常常站在别人家私塾外听先生讲课,有一次在窗外偷听,被先生发现,叫到屋里去问,对答如流,先生奇之,经常单独给他辅导。

明隆庆四年参加山东乡试,考中举人第七名,万历五年(1577)参加会试,高中进士第七名,被任命为山西高平县知县。其后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南京吏科给事中,在任期间,因大力反对张居正一党,升迁为陕西按察院司佥事,分巡陇右道。万历十八年,张居正得势,刘一相被贬为茂山卫知事,后因体察民情被升为山西稷山县知县,当地老百姓为其建了生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沈颖.社会嬗变中的周村芯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