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发展线索

¥2.8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9

字      数: 933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主体性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发展线索

一 从“主观战斗精神”到“文学是人学”

作为一种文论传统,中国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主体性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形成的胡风的文艺思想。在中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中,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成体系,特色鲜明,而且一以贯之。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对文学主体的张扬。胡风文艺理论所强调的主体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的强调,即要求作家把人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追求,能爱能恨的活生生的生命进行表现。有人因此称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二是对作家主体性的强调,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导性与能动性,强调作家必须以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去面对感性对象,在与对象的斗争中把握对象,也完成自身。在胡风的理论体系中,文学表现对象的主体性与作家的主体性两者之间尽管有区别,但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胡风一直都把文学上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作为自己反对的目标。而在胡风看来,“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产生的原因,正是主体精神的萎靡不振以及外在力量对主体精神的压抑。

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胡风与以延安为中心的“左翼”文艺主流之间的分歧逐渐加大,但在许多人看来,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标志的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现实主义两个流派中的一派,“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框架内提出自己的主张的,是立足于中国左翼文艺传统的”。[1]严家炎在后来对胡风的文艺理论进行评价时,曾经把胡风的文艺理论称为“体验的现实主义”,并指出,“在历来的文学理论家中,还没有哪一个人像胡风这样把作家主观作用强调到如此突出的程度”。[2]

1949年7月,史称“第一次文代会”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总结几十年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发展历程,为即将诞生的共和国确定文艺路线与方向的历史性盛会上,茅盾代表国统区所做的工作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不点名地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批评。之后,批判步步升级,直到1955年,胡风本人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首犯,投进监狱。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党圣元,谭好哲,李昕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百年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