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国家:民国初年读书人对家庭伦理的维护

¥3.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923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伦理与国家:民国初年读书人对家庭伦理的维护

对于民国初年的读书人而言,如何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外,中华民国还呼吁道德重建。与效法欧美的思路不同,不少态度保守的读书人选择从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试图通过读经和孔教入宪的方式来保存伦理道德。无论借助的是阅读还是宪法,他们都希望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重新确认伦理的意义。虽然存伦常于共和时代的努力失败了,但是他们调适的取向却表达了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呈现出民国初年思想界的复杂性。

曾经在戊戌前后提倡速变、全变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反而批评说:“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茫茫无所适,伥伥无所之,游魂太空,风雨飘摇之,雷霆或震,绝命是期。”[1]在他眼中,辛亥革命不仅是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礼俗革命,实乃“一切社会尽革之”。[2]他的慨叹从一个侧面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政体的革故鼎新,而且也在于对日常生活秩序的颠覆。

皇帝的逊位与共和政体的缔造带来了一场政治观念上的大震荡,直接冲击了儒家的整个纲常伦理体系。[3]在新的信仰体系难以确立之际,社会民众要么归于旧的信仰,要么处于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4]社会民众对于创建另一种理想的新政权之努力,则尚待逐步试验与磨炼。[5]盖鼎革建立的“民国”这一共和政治体制恐怕比其所推翻的政权更具异质性,也带来广泛的挑战。[6]既存的研究对于民国初年尊孔复辟、反孔反复辟的主张着墨较多,而对思想光谱中尊孔反复辟的中间地带关注较少。本文摆脱以激进为爱国的思路,重访民国初年保护伦常的言说和努力,希望进一步了解民初思想界的复杂性。

一 寻找民国的道德基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素琴,王莹,乌仁其其格.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集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