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制度化的意义

¥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35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群学制度化的意义

秦汉群学参与了社会基本制度建设,由此奠定了后世王朝的制度基础。因此,发掘秦汉群学命题制度化的意义,无论是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理解群学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 群学制度化的历史意义

群学制度化证明了群学在秦汉制度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彰显了群学经世致用的本性,推动群学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形成规范。同时,秦汉以群学付诸实践而形成的正式及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如秦汉时确立的家庭、家族和邻里习俗与规范在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一直发挥着显著作用。

秦汉治理群的政治制度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先秦政治制度缓慢发展,带来的转型和质变。[1]群学制度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形成的过程。同时,制度化在汉代之后各个朝代仍有延续和发展。正如清代恽敬所言:“是故秦也者,古今之界也。自秦以前,朝野上下,所行者,皆三代之制也;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2]汉承秦制,秦汉制度开启了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孟祥才认为秦汉建立的专制主义的行政体制,在当时世界历史上是最先进的制度,也为中国社会“奠定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3]郡县制、选官制度、垂直的监察体系等“奠定了行政机构运作的基本模式和原则”。[4]那些基本的治理群的规则仍旧支配着行政组织的运作,构成了推进制度再进化的动力。秦汉社会基本制度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郡县制度、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等,它们在群的治理中运行良好。

二 群学制度化的学术意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高和荣,王处辉,刘少杰,杨善民,邓万春,何健.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