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一般表现的伦理基础变迁

¥4.8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679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作为“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一般表现的伦理基础变迁

预先标划出“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的基本图景,目的在于将作为一般表现的伦理结构变迁,前置到对具体领域之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分析论证之前,借以先行拥有一个描画和判断具体领域之伦理基础变迁的根据和原则。事实上,这个一般性的伦理结构变迁并非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经过了对具体领域之伦理变迁的深度思考之后得出的一般结论。

(一)伦理基础变迁及其困境

如果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那么人是靠德性而联系和维系起来的。德性构成了人们赖以进行生产、交往和生活的价值基础。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生理结构以及外貌特征上并无本质区别,然而,他们的所思所想怎么会如此不同呢?除去那些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先天法则或道德黄金律之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选择了各种适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文化类型,从而建构了与这种道路和文化相匹配的伦理基础。人类构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也就构造了怎样的德性结构及其约束方式。

在一个由家庭、家族和村社组成的血缘、地缘共同体中,人们朝夕相处、恒常不变,故此,可以形成被高度认同、极具效力的伦理体系和德性结构。一切都表现得自然而然,不但与身外的自然和谐相处,与自身的自然也处于较低水平的联结中。熟人社会使人形成了熟人思维,人们会依照自然而然的方式认知与行事,即便是非血缘的熟人关系,人们依旧依照血缘的身份相互称呼和相处。在此种语境下,会形成高度的监督系统,它真正体现了道德监督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实,并非人们真的具有完善的德性、高尚的道德品质,而是高昂的违约成本或道德成本使人们望而却步。“知止”在知与行之间并无中间环节。这种以“情”的运行逻辑为基本色调的熟人伦理,其最大缺陷在于它的非反思性和非批判性质。当人们千百年来处于相似甚至相同的生活环境下,下一代人只需认同、继承、接受和践行长辈留给他们的伦理传统即可,除了年龄意义上的差别之外,在代内和代际,人们在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并无本质区别。他们会在同一类型的伦理体系下共同生产、交往和生活。德性与规范作为约束人的知与行的品质与标准,奠基于生产、交往与生活的秩序需要,但必须通过行动者的理性完成。“约束性的根据不能在人类本性中寻找,也不能在他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1]而在熟人社会中,尽管德性与规范奠基于生活中的秩序,但它并不经过行动者的理性而完成,我们没有必要追问人类道德规范之原初性的发生状态,我们关注的是行动者是否经过理性将规范变成了主观内心的法。在千百年来反复进行的整体生活中,人们创造了规范、生成了品德,这些品德和规范一经生成便又反身嵌入人们的心灵里、生活中,成了一种不容置疑也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然而它们似乎总是外在于人的力量。在长期而广泛的整体生活中,代际、代内间的伦理冲突都是不明显的,晚辈人群中的某个个体可以不听从长辈或贤者的劝告、忠告,但后果却是招致诸多道德谴责,最后不得不回到传统道德的轨道上来。“假设某一代人——我将把他们称为第一代人——从他们的父辈那里承袭了非常固定的原则。又假设这些原则已经像是他们的第二本性那样固定下来了,以至于一般说来,这些人都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依这些原则而行事的,他们做出深思熟虑的原则决定的能力已经退化。他们总是按书本行事,并且平安无事,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里,世界的状态与那些原则确立之时几乎没有什么两样。”[2]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他们既没有受到独自做出原则决定的教育,也没有遇到独自做出原则决定的机会。

然而,第二代人不同了,他们遇到了与第一代人不同的世界环境,他们发现,先辈教给他们的那些原则已经不适用了。然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已有规则的认知、接受、记忆与践行,而较少强调做出这些原则最终所依赖的决定。所以他们的道德失去了根基,成了完全不稳定的道德。他们陷入困境,由于没受到过做出原则决定的教育,只是被教育成了按书本行事的一代。于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出这样一些关键性的决定:决定该保留哪些原则,修改哪些原则,摒弃哪些原则。一些人长期沉浸在那些古老的原则中,以至于他们亦步亦趋,不问是否合理,这对他们或许是幸福的,坚持某些原则总比道德上的飘浮不定要好些。而大部分第二代人,也许更多的是第二代人,将不知所措,不知该保留哪些,修改、摒弃哪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或许是件好事,他们会从生活实践出发,训练他们做出原则决定的能力,然而却又是充满风险的事情。少数叛逆者将会公开宣布所有旧道德原则毫无价值,甚或故意表现出过激的反叛行为,以示对旧道德的挑战。一些叛逆者则提出自己的所谓新道德,并宣布这些新道德代表着未来。而少数叛逆者则无所适从,左右摇摆。生活实践要求他们做出正确选择,即必须进行道德实验。对于人类来说,这种道德实验具有极大的价值,为人类道德的提升与完善做出贡献,也许带来灭顶之灾,甚至连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法则也一并毁灭了。道德实验也许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但人类拥有最基本的实践智慧,他们会在改变了的物质环境下,学会如何选择使生活赖以持续下去的原则,他们也会把做出原则决定的智慧传授给他们的晚辈。[3]这时道德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而获得生命力的基本方式就是返本开新,它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