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中国遗产的原型

¥1.9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58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九章 传家宝:中国遗产的原型

一 传家宝之承

如果有人问,我国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笔者会说:“宗族”。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宗族不仅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依据,也是产生了传统乡土性人群共同体的基础,而且是一直贯彻、贯穿而下的纽带。“中国的亲属关系上追祖宗,下至子孙;在时间上是一连线,在组织上是文化的基石。时间的延续表于历史观。这种心态表现得最清楚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由铭文上赐命的词句包括善尽职守不可辱于先祖,并且最后一定会有‘子子孙孙永保用’的字样。”[1]也就是说,中国的所有社会关系构造框架和传续根据不是别的,而是宗族。宗族是“家”的落实单位,上至帝王国家(家国天下),下达普通百姓。所以,要识中国之文化遗产,必先识宗族;而且,中国传统的宗族世系本身就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比如北京中轴线就可以申报世界遗产。

首先,宗族与村落建立起了最为原始的关系纽带。中国村落建立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发生模式是宗族,以及宗族的扩大——使原有地方资源不足以供养宗族不断扩大的人口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宗族分支便必然发生。当一个分支到一个新的地方建立新的村落时,开创者就成为“开基祖”。也因此许多村落以宗族姓氏为村名。其次,一般汉人宗族的建立,是以所到地方的土地为基础。没有土地,农业无以成立,乡土无以成就。所以,土地资源也自然成为宗教定义中的基本要件;宗族与土地的关系是紧密的“捆绑”[2]。最后,宗族的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代际关系,即所谓“世系”(lineage)传承为纽带。在乡土社会,“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往往用宗教和伦理的词汇表达出来。传宗接代用当地的话说就是‘香火’绵续,意思是,不断有人继续祀奉祖先。”[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彭兆荣.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