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2.0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591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十章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一 “线路遗产”倡议

从遗产研究的视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建立在“线路遗产”名实之上的国际协作。“线路遗产”(heritage rout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分类中的一个种类。中国是世界上线路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迟至2014年,我国才列入线路遗产名录,[1]并成为同时拥有现存世界上最长人工运河与世界最长遗产线路的国家。可谓实至名归。“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贸线路,分为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东方与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当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部分,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换言之,“一带一路”倡议与“线路遗产”存在着历史的逻辑关系。文化是交流和互动的,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念,也是历史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人们对世界遗产理念的加深和拓宽,人们认识到:历史的关联性和事物的连续性是体现文化遗产“整体性”“真实性”两个原则不可或缺的类型。于是,像线性遗产(linear heritage,呈线性的走廊、古道、运河等遗产)、“序列性世界遗产”(Seri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也译作为系列遗产、关联遗产)[2]等新的遗产类型,特别是那些大型的、跨境跨地区的文化遗产进入了世界遗产体系的视野。1984年有人建议在评判某个遗产地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文化互动应当是考虑因素之一。按照当时的文化遗产定义和分类,世界名录变成为一个由众多单一形态的遗产地构成的冗长细目列表,这很难让人们去理解其背后的合理性,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难以呈现。这大抵是线路遗产的观念准备期。但后来文化互动本身成了一种遗产类型,更为具体地强调线路的遗产类型就此被搁置。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彭兆荣.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