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建筑中的文化

¥3.3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96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十三章 客家土楼:建筑中的文化

一 “移居”的汉人

(一)中心趋向边缘的行走

“客家”作为人群共同体的概念是个新近的事物,对于这个人群共同体的源流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与北方汉人的大规模迁徙相联系。目前客家人的分布大约是自北纬18°的海南三亚至北纬31°的四川广汉,东经103°的广汉至121°的台湾彰化县。境内多山区、丘陵、河流。客家人聚居中心的闽西、赣南、粤北三角区而言,不仅多山,而且还是赣江、汀江、九龙江、闽江、韩江、东江等大水系的源头。

罗香林先生在其《客家源流考》中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他指出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这五次迁徙的过程现已较多地为研究者们所接受。

对于客家源流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房学嘉认为,客家是由古越族残存者与秦汉以来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群共同体。同时,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族群,比如畲族关系密切。客家是入迁的汉人和当地的畲族文化融合于闽粤赣交界处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客家的形成可能始于元代,明清时期是其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人群共同体,“客家”是汉族的一支。由南迁汉人,在闽、粤、赣接合地区与当地汉、畲、瑶等原住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支系的方言、文化和特性。

(二)边缘趋向海洋的行走

作为一个移民与原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客家人在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族际竞争、社会动荡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从宋元之际,就开始向南洋开拓生存空间。客家人大批出洋,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南宋末年,跟随文天祥作战败北后,幸存者逃亡到海外谋生的客家人。二是明清时期,客家人口增长,生活资源短缺,加上当时政府在广州、宁波、泉州的三个船舶公司,有利于中国与南洋来往,大批客家人漂向南洋;1820年英国开始在新加坡建埠,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开矿山,建种植园,需要大批劳力,这个阶段也是所谓“契约华工”高潮期;雍正、乾隆期间,海禁日见松弛,出洋华工日众。三是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嘉应州的汪海洋部多为客家人,战败后幸存者多数到南洋谋生,部分被卖到美国当苦力。目前在亚洲的客家人主要分布有:印度尼西亚的客家人大约有120万人,新加坡60万人,马来西亚125万人,泰国60万人,菲律宾0.68万人,越南15万人,缅甸5.5万人柬埔寨1万人,印度2.5万人。[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彭兆荣.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