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生态地观看地方?

¥3.4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15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如何生态地观看地方?

内容提要:生态电影的文本通常包含现代性世界如何剥离自然世界而诞生的过程,然而生态电影的影像,作为依赖于现代性视觉技术而产出的文本,通常与其想要传达的内在生态思想有所龃龉。问题在于,在现代性视觉技术的观看模式下,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文本类型,如何构造一个生态视角的位置和知识,又如何诠释在观看影像世界时,发生在情感经验层面的影响?以长江三峡母题的生态电影为例,伊瓦希夫的生态电影哲学把生态电影当作一个可能世界的制作,试图回答生态电影如何在地理形态,生命形态和人类形态这三重维度上,构筑一个情动的生态影像世界。生态电影以动态的、关系性的、具身于其中的形式,邀请观察者参与到生态电影的影像生产之中。

当我们观看生态电影时,我们会被一种特定的体验所吸引,这种体验与影像世界(Filmic World)的制作和生产有关,包括熟悉之物的再现方式,以及影像世界与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之间时空距离被凸显的过程。最终,这种电影体验(Cinematic Experience)会改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美国文化理论家和生态哲学家阿德里安·伊瓦希夫(Adrian Ivakhiv)于2013年出版的《运动影像的生态学:电影,情动和自然》(Ecologies of the Moving ImageCinemaAffectNature,2013),就是一本从电影体验维度切入生态电影的哲学思想和电影生态哲学的著作。该书标题中的三个关键词:电影、情动和自然,即是通往理解伊瓦希夫如何打开生态电影感知经验的三条路径。

伊瓦希夫的生态电影理论是对怀特海的过程本体论,皮尔斯的符号学和加塔利的三重生态学哲学思想的融会和再阐发。首先,怀特海的过程本体论思想是其理论基础,因而他把生态电影从制作到观看的整体性过程,理解为一个关系性过程。这个被伊瓦希夫称为关系性过程(Process-relational)的解释模型,“它是一个理解世界和电影的模型,主要不是由物体、物质、结构或表征组成,而是由关系过程、相遇或事件组成”[1],每一维度都与其他理解的环节发生联系,并相互实现。其次,伊瓦希夫对皮尔斯符号学的发展,是将影像世界生产意义过程的重点落脚于影像如何调解主体感知经验的具体实现。伊瓦希夫将象似(Icon)、索引(Index)和象征(Symbol)重新命名为奇观(Spectacle)、叙事(Narrative)和符号(Sign),以主张意义意味着过程。这种从语言符号转换到影像表意系统的分析模式,把电影体验的过程作为可能世界的形态划定,以动态的、关系的、嵌入的形式来感知和思考生态电影世界的过程。电影是视觉的时序媒介和听觉的时序媒介共同构成的影像世界,伊瓦希夫认为,“每个这样的世界都是由一组意义和情感的维度或参数构成的——观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我们的思想和感受都参与其中并启动”[2]。这里包含着一个侧重点的转换,与致力于在文本与叙事中找到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和后结构理论不同,伊瓦希夫的生态电影理论更依赖于“电影世界的结构和关系维度或轴心(Axes)”[3]。具体而言,当地方作为一个特定的现实世界被表现在影像之中,我们之所以感知到这个地方的时空,是通过这个地方在自行呈现的过程中与我们对这一地方的认知和情感不断相互建构、影响和渗透的过程。容纳这一情感经验过程发生的空间,则被伊瓦希夫划分为:电影世界的地理形态(Geomorphic)、生命形态(Biomorphic/Animamorphic)和人类形态(Anthorpomorphic)。那么,这三者之间在影像世界中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伊瓦希夫指出,这三重维度所涉及的边界形成和协商的形式,重组了我们体验电影世界如何生成的过程。地理形态更偏向于客体世界,涉及世界被给予的方式;而人类形态则类比于主体世界,涉及将世界呈现为行动和创造力的代理或能力。[4]在地理形态和人类形态之中,主体—客体之间所构成的,就是影像世界创造的行动发生的场域,即是生命形态不断涌现之处。最后,伊瓦希夫还借用了加塔利的三重生态学,将生态理解为社会的生态、精神的生态和感知的生态,他将三者具体放置于在观看生态电影之后如何行动,如何理解一部生态电影进入市场之后的生命历程,并反思如何最终拥有一种生态的目光重新进入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重建了一种面对现实世界生态灾难的实践伦理哲学。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艺.如何生态地观看地方?[C]//周晓风,杨华丽,凌孟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