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济渠渠堰系统的衰落与水利纠纷

¥1.6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8

字      数: 40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济渠渠堰系统的衰落与水利纠纷

一 引水自贻患:民国初年广济渠系统的衰落

晚清至民国,广济渠渠堰系统一方面为怀庆府五县“利户”带来灌溉之利,另一方面,由于渠道的淤塞和下游流入黄河河口的抬升,导致渠水不畅,遇到暴雨季节,渠水四处泛滥,淹没良田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位于广济渠下游的武陟县,受灾最为严重。因此,经常性的疏浚下游渠道是一项艰巨任务,但下游得水利较少。道光二十九年(1849),武陟县组织临渠村庄疏浚渠道,减少因渠水泛滥导致的灾害。民国《续武陟县志》卷五《挑疏广济渠碑记》中记载:

广济渠由武邑董宋村入黄滩,旧矣!水淤滩高,致下流不通,四面泛滥,害及河武两邑,而武邑被害尤钜。自上而下,湮没良田千余顷,抵城之南,三面堤围,水无所出,潴蓄浸淫,即仓库衙署皆在可虞,奈数十余岁,但蒿目束手,付之嗟叹而已。道光二十九年(1849),邑侯许大老爷念切民瘼,躬亲勘验,视工程洪大,非一村所能办,饬令临渠十九村同力合作,经三次挑疏,始顺轨而下,由赵庄入蟒,由蟒达河焉。噫!侯之明德远矣!告竣因劳赐恩,永将十九村一切杂派概予优免,示体恤昭公道也。并立岁修规模,勒诸贞珉,使永著恪守云。[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宋永志.渠润五封:明代以来沁河下游水利社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