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

¥0.6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12

字      数: 48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

“海岱历史文化区”用以标示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系统的分布范围,该区的中心是环绕泰沂山地的丘陵、山前平原地区,以及与之相连的胶东半岛。其东、北为渤海,西至华北平原东线,南达苏北残丘地带和皖北一隅[1]。海岱历史文化区的范围随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人群的移动而进退。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海岱区的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2]。故又把该区的龙山文化称做典型龙山文化,以便与后来发现于其他地区的龙山文化相区别。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2000年,前身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一般被分为早、中、晚三期,也可分为前后两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以大汶口墓地1959年发掘的133座墓为代表),不论其文化面貌(如灰、黑陶已达80%,袋足鬶已出现等等)、年代(约前3300—前2600年),还是其所反映的社会分化程度,都应视为龙山时代的早期遗存。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海岱区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繁荣、变革的新时期。迄今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后期和典型龙山文化的遗址已逾千处。依海岱区腹地文化面貌上的差异可分为五个地方类型小区:胶东半岛区、鲁北区、鲁西北区、鲁中南区和鲁东南区[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邵望平,邵望平.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M]//苏兆庆.莒文化与中华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