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透视

¥1.7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925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透视

: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历程进行总体梳理后认为现代性是其总体标向。然后以D村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为考察样本,分析了农民在其中的政治行为和背后的政治心理,认为当下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摘要

乡村永远是中国政治生态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场域。在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史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和演进是个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而考察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最重要的考量应为农民的政治心理,因为农民作为乡村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主体,其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和“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等几项与农村政治发展有关的目标。可以断言:中国政治高层推进基层民主进程的决心不会变,而且力度可能会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探寻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总结过去、审视现在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好未来。

一 现代性: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发育的总体标向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1]它外在表现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以及对政治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政治心理至少有以下特征:(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对政治变革具有制约力量。

传统社会的中国农民,由于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从事“糊口水平的家庭农作”等原因[2],形成的政治心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特征。这种政治心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这样描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3]列宁更是认为:“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4]即使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还是将农民比喻为“闭塞、愚昧、散漫的”。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不仅具备了上述欧洲农民的种种心理特点,而且在许多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孙中山认为“不敢为主人,一盘散沙”,梁启超评价为“乏独立之德,奴性”,陈独秀则定位为“安息为本,家族为本,感情本位”,潘光旦总结为“贪小利,自私自利,公私不分”等[5]。概述这些观点,有人把传统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概括为:平均主义倾向、保守主义倾向、实际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内向压抑和封闭主义倾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赵爱庆,孙建军.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透视[C]//周一农.越地文化与乡村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