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3.0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09

字      数: 1356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章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

东南亚操侗-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是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1]、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2]、中国两广起源说[3]、印度尼西亚起源说[4]及泰国土著说[5]。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从语言这种“活化石”提炼的证据了。我们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笔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论据如下:

(一)人种

探索一个民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其最早所属的原始人种。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6],中国大陆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祥地。在已发现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遗骸上,已存在南北异形的现象。华北地区的“山顶洞人”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广西“柳江人”的一些特征则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马来人种就从蒙古人种南支发展而来。据古书记载,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马来人活动,人们称其为海佬。《炎徼纪闻》称:“马人本林邑蛮,相传随马援南征,散处南海。”《赤雅》称:“马人本林邑蛮,深目猳鼻,散居峒落。”《四夷考》也指出:“马留人为深目猳喙。”由此可见岭南一部分人杂有马来人的血统。现今操侗-泰语言的人多数眼穴较深,鼻稍大而平,唇略厚,颊部较削,与今南岛人种相像。

(二)迁移情况

古书上说,这支人种好冒险,喜迁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部分马来人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经过台湾(留居下来的成为台湾的原住民)、海南岛(留居下来的成为黎族),直到南洋群岛(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凌纯声教授认为:“经过历史上的三件大事:楚灭越,秦始皇灭楚与开发岭南,以及汉武帝灭南越和东越,南方的百越民族遂撤离大陆上的历史舞台,退居今日的南洋群岛,即现代南洋群岛印度尼西亚系土著的来源。”[7]这些从海路迁徙出中国大陆的马来人保留了原始马来语的多音节黏着型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后来又有一部分马来人陆续从广西的陆路出发,经过贵州(留居下来的成了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族)、云南(留居下来的成了傣族),直到东南亚诸地,成了掸族、泰族、老挝族、布标族、侬族、拉基族等,而留在广西的则形成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等。进入云南的这部分广义泰人(被称为滇越)是从红河、马江进入越南,沿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泰国,沿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和泰国的。这些从陆路迁徙出岭南的马来人曾受到华夏人的强大影响,语言发生了质变,和汉-藏系语言一样向单音节发展,成了单音节分析型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泰语族(详见下一章“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研究”)。他们在迁徙的沿途留下了侗-泰语式的地名痕迹,有些地方现在已没有广义泰人居民存在,但是还保留下侗-泰语式的地名,如: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罗美珍.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