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孔子”与“假孔子” 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论问题

¥0.5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8-07

字      数: 744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真孔子”与“假孔子”: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论问题

20世纪中国,尊孔与反尊孔的思想斗争时起时伏,有时还十分紧张,这种情况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孔子,究竟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真孔子”和“假孔子”的问题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真假孔子的区别当做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方法论。但也有学者不赞成这种意见,认为不同时代关于孔子观念的变化,亦即是儒学或孔学的演变,不能把这个认识过程说成是制造“假孔子”[1]

把真假孔子的问题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讨论,对于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正确评价他的历史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就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言,究竟要不要区别“真孔子”和“假孔子”?区别“真孔子”和“假孔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传世文献中关于孔子事迹和思想的不实记载?如何看待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我们可以联系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史实辨伪与真假孔子

历史研究必须从可靠的史料出发,谈到“假孔子”时,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关于孔子事迹和言论的不实记载。但是众所周知,我们能够据以研究孔子的史书,即使是学者们通常认为比较可靠的史书,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有《论语》、《左传》、《孟子》和《史记》的《孔子世家》等。《六经》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但究竟是什么关系,至今仍是悬案。《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有若干关于孔子的材料,但有些叙述带有故事的性质。《孔子家语》传说是孔子门人所撰,《汉书·艺文志》虽有著录,但今本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三国时魏王肃的伪作。上述这些史书,许多学者通常在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时都需要引用,但它们显然又不同程度地掺杂一些失实甚至造假的史料。《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事迹,真伪杂糅,前人多已指出。即以最具史料价值的《论语》而言,因系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而非孔子本人著作,也不能尽信为实。传世文献不尽可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加以使用。问题是在引用时要加以识别,去伪存真。如《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但《左传》、《荀子》诸书皆称孔子为司寇,不称大司寇。杀少正卯语本《荀子》,有无其事,后人颇有怀疑,姑置不论。而所谓“行摄相事”,江永对此曾有考辨,认为“摄相”只是相礼,非鲁国之相,并没有执国政的权力[2]。《孔子世家》此处叙述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至于所谓鲁国因孔子执政,卖猪羊的小贩不哄抬价格,男女行路有别,道不拾遗等等,更可以肯定是为孔子饰誉之辞。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林甘泉.孔子与20世纪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