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大众化重建文化民族性理路及其深远影响

¥0.3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01

字      数: 157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以文化大众化重建文化民族性理路及其深远影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大众性认识都不够深入,而且更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总体上并不十分重视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他们孜孜以求,目的就是要探求一种新文化,以取代中国旧文化,即使像毛泽东、李大钊等少数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虽然也注意到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但他们的关注点也还只是放置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上,强调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不可全盘否定。换言之,此时的文化民族性讨论还并未深入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层面,更没有触及文化的大众化问题。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大众化的追求所遵循的认识逻辑是革命需要唤醒民众,发动群众,这就离不开思想启蒙或者说需要理论武装群众,也并非基于或针对于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或文化民族性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的文化与大众的文化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起初是处在平行线上的前进运动,两者之间并无多少交集,没有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性的认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群山.“民族性”诠释与重建:毛泽东文化民族性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