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在印度 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2.0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3-10

字      数: 1287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研究在印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本文提供有关印度的中国研究之性质的纵览,进行这项研究要感谢石之瑜教授的支持。

印度学者通过他们为2009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中国研究大会所准备的著作展现了他们对于中国研究的观点。本文提供了其中8篇论文的关键见解,感谢他们的研究[1]

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的另一个增长极,对印度中国学的性质和深度进行反思正逢其时。为理解中国,学者们大部分都依赖西方文献,尽管一些学者的确有机会进行以语言训练为基础的研究。在具备语言理解和不具备语言理解的学者之间有道鸿沟,这在印度学者理解和宣传中国的方式中得到印证。那些使用基于原初语言的资料的学者经常批评那些在各社会科学学科中工作的学者。这里,印度自身的需要和要求有时会被忽视。

正如文章的标题所暗示的,中国研究在印度的程度和深度是相当受限的,尽管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的联系。这是诸多原因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缺乏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缺乏机构和学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邻居”的关心。

本文一开始追溯中国研究在印度的演变,佛教作为中国研究的核心,集中关注机构在促进印度的中国研究中的作用。对印度的语言教学的评价也会介绍。本文讨论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对印度的中国研究的影响,还描画了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着国际关注这一背景下不断出现的局面。

一 佛教:一种对文化联系的持久支持

佛教是一个不断灌输去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学这一指令的领域。这里,阿妮塔·夏尔马(Anita Sharma)有关佛教和中国研究的论文揭示了这一事实,即佛教为印度有关中国的想象和研究提供了一条持续的、积极的线索。印度的中国研究中的佛教研究涵盖了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后者是建立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性研究领域的文本、语言和传统基础上的、有经验的、客观的、批判的、科学的研究领域。[2]不同高校的印度学者都从事过将汉语佛教文本翻译成梵语,或者将梵语翻译成汉语的工作,他们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工作。汉语被当作一种工具来运用。也有对一些摩诃衍那文本比如《方广大庄严经》(Lalitavistara)、《大方广佛华严经》(Gandavyuha Sutra)的汉语和藏语版本的比较性研究。还有对《阿含经》的巴利文版本与汉语版本进行的比较研究。

阿妮塔·夏尔马还强调了佛教研究机构和中心的作用,其中著名的有:

1951年成立的那烂陀(Nālandā),宗旨是发展一个巴利文和佛教的高级研究中心;

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孟买的索迈亚佛教研究中心(Somaiya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追溯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研究,其中经历了四个阶段,概括如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蕾娜·马尔瓦.中国研究在印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C]//何培忠.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