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万物的同情感受

¥0.8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9

字      数: 334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对万物的同情感受

同情是一种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不幸遭遇产生的共鸣,以及对其行动表现出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它能使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另一个生命的愿望和需要,进而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因此,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同情心与一个人的认识、态度、动机、行为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就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而言,在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同情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是儿童产生利他行为的前提条件。生态社会学家布克钦指出,“人类的用概念思考和深深的同情感来认识和体验整个世界生命的能力,使他能够在生态社会里生存,并恢复、重建被他破坏了的生物圈”[1]。作为一种基础的情感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同情感受可以让人尽快地转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改变以往人类自大的心理,对自然存在都抱着相同的尊重之情,在不伤害的原则关照下,最终实现人与万物的共存。只有充分理解这一点,人类才能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儿童身上,由于他们独特的泛灵意识,其他生命的遭遇和处境更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这种情感的互通性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和自然。作家们在作品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以引导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更具有整体性和生态伦理意识的情感表达。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田媛.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