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孔子居卫与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作为一位继往开来的思想家,孔子在对远古文化和殷周文化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开创了儒家学说。公元前497—前484年,孔子率徒周游列国,矢志不移地传播和实践儒学。由于他的主张不得实行,于是后世有论者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只是栖栖惶惶,四处碰壁,乏善可陈。诚然,孔子儒学未能得到各诸侯国的接纳,但在十几年的游历与实践中,他一方面收集整理古典文献;一方面培养身通六艺的弟子;一方面通过讲学、游说来推行教化,把儒学拓展到中原地区,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卫国是孔子游历的第一个国家,也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孔子居卫六年有余,他把儒学和卫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体系,并成为儒学中富有价值的学说。
一 文化视野的拓展与开阔
孔子率徒周游列国,是为了传播和实践儒学。孔子周游虽是被动的,但绝不是消极的。在周游期间,孔子所到之处,都全面深入地考察当地的社会实际。孔子居卫期间,他了解、分析和研究中原文化,广纳博采,并一以贯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使孔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充实了知识,儒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和成熟,终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集大成者。
孔子居卫,了解和学习了社会,传播和交流了文化。孔子历来重视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在周游期间,更注重广泛接触庶民百姓,全面考察当地的社会实际。《礼记》载,孔子师徒在卫国观看葬礼,他以丧葬从质教导学生。卫司徒敬子卒后,孔子曾去吊丧,主人不哀,于是便哭不尽声而退。孔子弟子明白了丧事从其质的道理,蘧伯玉恳请孔子作襄礼,以扭转卫国上层的不良风气。孔子周游,也传播了儒学。孔子师徒行至宋卫交界的仪邑时,仪封人慕名求见。与孔子交谈后,他对孔子弟子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这说明孔子思想业已广泛流传,并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可见,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多方面地观察和研究了社会,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营养,丰富了儒学,而且传播了儒学,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孔子居卫,充实了儒学的内涵。孔子敏而好学,且不存成见,所以他能不断吸收新鲜营养,冲破旧的局限,提出新的主张。如举直、荐贤、重才、任能等,打破了宗法等级制度的旧规。他在周游中遇到许多隐者和逸民,如卫之荷蒉者、长沮、桀溺、楚狂接舆等人。他们悲观厌世,消极避乱,在隐居中独善其身,放弃了社会责任。卫国的荷蒉者是他周游期间遇到的第一个隐士。《论语·宪问》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鄙哉,迳迳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2]他对孔子加以规劝,认为孔子孜孜不息、辛勤奔波是不明智的举动,孔子深感“末之难”,没有办法与之沟通。面对避世而耕的长沮、桀溺的质疑,孔子叹息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孔子虽然不赞成隐退避世行为,但也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了解并体验了人情世故,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在周游过程中,孔子既接受了前期法家的进步思想,如郑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和为政宽猛相济之说,又汲取了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从而形成其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宣扬清廷卫孔子之道
-
[2] 孔子与儒学
-
[3] 怎样的哲学、孔子及儒学
-
[4] 革命派对孔子和儒学的评论
-
[5] 儒学在越地的传播
其他推荐
-
图书 孔子学院传播研究
作者:刘程 安然
图书 孔子学院传播研究
-
2
图书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
作者:安然
图书 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
-
3
图书 国际传播与媒介发展论集
作者:朱颖
图书 国际传播与媒介发展论集
-
4
图书 西部文化的当下传播与发展论评
作者:焦恒生
图书 西部文化的当下传播与发展论评
-
5
图书 传媒发展与经济传播研究前沿
作者:崔保国 杭敏
图书 传媒发展与经济传播研究前沿
-
6
图书 “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李丹
图书 “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
-
7
图书 明清时期湖广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刘芳
图书 明清时期湖广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
-
8
图书 汉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作者:耿红卫
图书 汉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
9
图书 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作者:薛文婷
图书 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
10
图书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2014~2015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创新工程“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组编
图书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