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和甘地的相关看法

¥1.2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9

字      数: 559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印度的种姓制和甘地的相关看法

种姓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传统印度教认为,种姓制度起源于神,这种说法与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一首诗有密切的联系,这首诗说,印度的四个种姓是由生主(创世者,也被称作大梵天)创造的,生主死后,他的嘴和头部化成了婆罗门(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知识的化身),他的双臂化成刹帝利(代表着武力与王权,武士阶层),他的双腿化成了吠舍(以商人、手工业者为主的阶层),他的双脚化成了首陀罗(最低下的种姓,社会的最底层)。但学者们大多认为,这首诗并非产生于原始吠陀时期,而是后来的婆罗门将它添加到《梨俱吠陀》本集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说,种姓制是印度进入阶级和国家社会后才产生的,起初,种姓制中并不存在贱民,但到了吠陀后期,贱民即不可接触者才出现,主要是一些被征服的原始部落,后来凡是违反婚姻或印度教教规的高等种姓者也多沦为贱民。种姓制认为,一个人的种姓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他的职业、婚姻、社会交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只能局限于自己的种姓,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被驱除于种姓和宗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而被种姓和宗教所抛弃的人不仅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权利,而且还要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受到惩罚,成为地位更卑贱的人或牲畜。种姓制既是一种经济分工体系,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将印度社会上下各个阶层相互隔阂开来,形成一个封闭但稳定不变的阶级结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石海军.奈保尔文学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