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减挂钩”到“飞地抱团”的制度意义

¥1.8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633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从“增减挂钩”到“飞地抱团”的制度意义

“飞地抱团”,是浙江省平湖市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地方称呼,形象而生动。要理解前者的制度提升意义,就必须先搞清楚后者的前世今生。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改革产物,为了应对城镇用地与农村居住用地双增长的严峻现实,[1]回应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强烈的刚需,2005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许可:只要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就可以等面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征地指标。这是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严守农村耕地红线双重限制下的政策许可,由此,“增减挂钩”土地整治运动,在各种发展压力与政策冲动的激励下,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并日益火热。

“增减挂钩”的“制度口子”一旦开启,小缝隙变成了大裂口,各地政府以行政之手完成的“城乡挂钩”实践,日益演进升级为市场版的城乡挂钩交易,一个建设用地交易的新市场体制破土而出并愈演愈烈。[2]但在“增减挂钩”运动式普遍开展的热潮中,其中隐含的制度漏洞和制度变异随之显现,并造成一系列运动式“农民被上楼”、人为城镇化和社会遗留问题众多等长期社会隐患。而浙江省平湖市的“飞地抱团”模式的“增减挂钩”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的制度矫正和制度改善作用,值得在普遍意义上加以政策总结和制度提升。

一 “增减挂钩”实践为何在全国各地火热展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少来.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