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主题的时代转换

¥1.8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640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发展主题的时代转换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之举。“多予少取放活”,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则和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自1998年被党中央提出以来,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乡村振兴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二元体系”的制度性结构也在不断改革中调整转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互动的良性格局日趋形成。因此,“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原则,也要紧跟新时代发展趋势加以转型升级。

那么,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视角来观察,我国农村地区在“多予少取放活”的主题内容和转型升级的方式上,有什么新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根据我们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调研实证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和总结什么样的经验规律?可以对此总结出什么样的发展变迁趋势?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制度性分析,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可持续的政策基础。

一 “多予”:从财政性扶持到政策性支持

“多予少取放活”,自1998年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以来,一直就是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原则,并在其后的历次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201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再次强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财政支农投入规模持续增加。财政“三农”指出规模从2004年的2337.6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786亿元。增长了近7.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68%。[1]这些重大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整个乡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得以极大改善。然而,在当前城乡结构急剧变化的发展趋势下,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在“多予”方面加以转型升级,从主要关注“财政性扶持”,提升到更多关注“政策性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少来.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