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衡到融合:乡村结构之变及其治理转型

¥4.4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536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从失衡到融合:乡村结构之变及其治理转型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扩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在此历史性的时代变革中,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大背景下,几亿名农民涌进城市务工经商,由此引发乡村社会的形态和结构,积累性地发生巨大且深刻的变化。与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相比,甚至与改革开放之前集体化时代农村相比,今日的乡村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结构性变革,并表现出日趋严重的结构性“断裂和失衡”[1]。乡村社会的产业基础、乡村社会的人口流动、乡村社会的家庭结构以及乡村社会的村落形态,无论是从宏观的结构形态,还是从微观的个体逻辑,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种种巨变。这些持续性、时代性的变化,表明乡村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与之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治理结构也面临着一系列制度性挑战和难题。如何总结乡村社会的基础性变革?这些社会基础性变革带来了哪些治理性挑战?治理挑战和难题的制度性根源又是什么?需要哪些制度性改革和体制性革新,才能奠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由于本论题的视野宏大,涉及的城乡之间制度性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选取“大题小做”的个体化视角,即紧紧围绕个体化农民和个体化家庭的适应策略和生存策略,来阐述相关的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改革。与此相关,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全国各地的乡村社会情况各异且复杂多变,在普遍化的论述中,尽量对东部、中部、西部的乡村状况,以及不同的家庭类型做出区别化分析。

二 失衡的乡村结构

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失衡,非一日之功,是历史性、阶段性发展的积累性后果,既有改革开放之前,集体化农业时代城乡二元的制度性背景(如二元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也有改革开放之后城乡之间比较收益和比较福利的巨大差异。[2]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的“撕裂”下,乡村社会内部也日益呈现出基础性的结构性失衡。这对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长远影响。

1.单薄的农业产业基础

乡村社会的变迁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基础和组成,而农业产业的构成和基础是乡村人口生存和生活之本。随着一百多年前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梯次展开,农业产业的地位和产值,也随之不断地减弱和缩小。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单薄的农业产业支撑作用不断被削弱,也就是说,单薄的农业产值,再也支撑不了“固定在土地上的80%以上的人口”[3],大规模的乡村人口流动和城乡结构变迁随之不断加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7.7%下降到2018年的7.2%,而同期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9.58%。[4]也就是说,直至2018年,中国的乡村还有40.42%的人口常住(5亿人口之多)。要用7.2%的农业增加值,支撑40.42%的人口生存,其生存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便是所有分析中国乡村社会问题和治理问题的根本前提和事实基础。

但人为了生存,总要寻找出路。中国广大乡村的农民,便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压力,各自寻找在农业产业以外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路径,这便是广大乡村普遍兴起的投资创业和打工经商之路。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城中村和城边村,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城市扩张包围或将被征用,巨大的征地补偿和房产补偿,使此类村民一夜之间变为城市居民,其收入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也逐步城市化,此类已被城市化的乡村不多,估计占比10 %左右。二是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乡村,这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特别明显,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发达乡村城镇化地区最为典型,此类乡村地区借助当地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投资条件,在县城、乡镇及其周边农村,大量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和工厂,本地农民也大多在家乡附近创业或打工,虽然多数还居住在乡村,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已完全脱离农业,其生产生活方式也大多被“城市化”,此类乡村占比估计在20 %左右。三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除了当地城市和城镇周边的乡村以外,绝大部分乡村农民,在单薄的农业产值和低微的农业收入压力下,被迫走出家乡,奔赴全国各地,特别是到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经商,这便是不断增加、前赴后继的农民工大潮。此类乡村的农户家庭,存在着“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适宜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农村,其中也分为夫妻一人外出、夫妻两个一起打工、夫妻两个带孩子打工等各种模式,但其中绝大部分家庭,都会有一人或二人外出打工,一人或二人留守家中。此类乡村家庭占据大多数,大约70 %的农户属于此类。[5]我们以下的对乡村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的分析,也基本上以此类中西部乡村状况为事实参照和实证依据。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少来.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