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机制初探

¥2.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5

字      数: 642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机制初探

摘要:劳动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日常生活,而是要提倡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本文围绕培养大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情感态度、劳动意志品格的目标,探索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管理方式转换,构建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机制,实现大学生生活、劳动和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机制

作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劳动教育上升为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更加强调日常生活劳动,也即日常生活层面的劳动。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生活、劳动和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新课题。

一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适应大学集体生活

集体生活是大学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曾提出:“劳动集体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对象和手段,因此要为了集体、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来开展劳动教育。”[1]大学生活中有很多集体模式,他们以正式或者松散耦合的方式,参与到不同的集体中。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的“班集体”,以寝室为单位的“寝室集体”等。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依赖家庭,大学劳动教育基于在不同类型集体中的劳动,既要学会不同劳动集体中需要的不同劳动能力,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服从劳动分工,形成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意识,这既是大学集体生活的内在需要,也是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需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谢峰,程祎瞳,顾怡文.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机制初探[C]//应望江.财经高教研究.第七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