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2.9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7

字      数: 1026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易经主义者在继承“文化适应”政策的基础上,对《周易》采取了索隐法解读,力图发掘隐藏在《周易》中的基督教奥义。索隐在中国古已有之,“索隐”一词源于《周易》之《系辞传》(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1]。中国古人阅读古籍常用索隐之法,即通过对古籍的注释和考证以探索古籍中幽深玄妙、隐秘而深远的奥秘。在西方,索隐法是一种神学阐释法,“强调上帝之启示真理的隐秘性,并大胆在别的文化材料里面寻找这些隐秘真理的印证”[2]。基督教耶稣会进入中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后来被称为易经主义者的耶稣会士,将西方神学中的索隐法与中国古人阅读古籍之索隐法结合起来,力图在儒家经典(特别是在《周易》)中找到基督教的痕迹,证明儒家文化是从基督教文化衍生而来的,从而化解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一 索隐法之历史回顾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索隐法由来已久,外来文化传入中国都必然要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外来文化,以证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宗同源。在易经主义者采用索隐法解读中国经典之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就已经采用了索隐的方法。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老子化胡说”与“索隐法”别无二致,为迎合中国文化,佛教徒称老子西出函谷关化为佛陀而教化胡人。早在唐代当基督教之景教传入中国时,基督教之索隐法就已经初见端倪。唐建中二年大秦寺僧景净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云:“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虚,后后而妙有。惣玄抠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3]这段话阐述了“三位一体”(Trinity)的基督教思想,然而却引用了众多中国道教、佛教用语。“真寂”乃佛家用语,即佛之涅槃;“妙有”是道教和佛教共用术语,指非有之有。“元尊”是对道教地位最为尊贵之天神“天尊”的模仿;“阿罗诃”是佛家名词“翻应供”,而景净直接借用“阿罗诃”来指称基督教之“三一妙身无元真主”。

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清真寺记》云:“夫一赐乐业之立教也,其由来远矣。始于阿耽,为盘古氏十九世孙;继之女娲,继之阿无罗汉。”[4]古代一些以色列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寄居中国开封时自称“一赐乐业”[5],而“一赐乐业”是对“以色列”(Israel)的音译。阿耽即《圣经》中的“亚当”(Adam),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而造的第一个人,而在《重建清真寺记》中阿耽被解释为中国上古神话故事中创世之神盘古的后裔,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也被指为是一赐乐业人的立教者。“阿无罗汉”是对基督教先知“亚伯拉罕”(Abraham)的音译,而“罗汉”本为佛教用语,指通过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任运忠.《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