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无意识:问题缘起、理论构成与阐释实践

¥3.6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2-09

字      数: 1232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政治无意识:问题缘起、理论构成与阐释实践[1]

“政治无意识”是詹姆逊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其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具有枢纽性的重要作用,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詹姆逊将“政治无意识”作为其代表作的名称,并在书中多次提及,却并没有为其给出一个清晰明了的定义。因此,要把握“政治无意识”的内涵,就需要在詹姆逊对诸多流派、著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述中,对这一关键词的问题缘起、理论构成和阐释实践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一个以“政治无意识”为关节点的理论图谱。

一 “政治无意识”的问题缘起

从理论产生的语境来看,“政治无意识”理论的出场,不仅是詹姆逊对20世纪70年代欧美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的状况进行反思和回应的结果,也是他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的重要步骤。在20世纪20—3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美国涌现出了牛顿·阿尔文(Newton Arvin)、格兰维尔·希克斯(Granville Hicks)和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工人日报》《党派评论》《解放者》等诸多左翼杂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阶段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中的主流形态。与此同时,以埃兹拉·庞德、克兰斯·布鲁克斯、兰瑟姆和退特等人为代表的新批评也在悄然兴起,并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与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之间的冲突类似,在美国,“文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使政治有意识地影响诗学,而新批评者却力图在诗学中取缔政治,为文学与批评提供一方美学的净土”,因此,“正如新批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美学不屑一顾一样,马克思主义批评学者对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诗学与非政治性批评也同样敌视”。[2]但是,随着美国政治局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与新批评之间这种不平衡的张力关系也发生了逆转。40—50年代,美国政治急剧右转,在左翼阵营的“红色恐慌”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式微,而新批评则快速发展,并在大学文学教学体制化的推动下,一跃成为美国文学理论界的新贵,并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形态。然而,及至70年代,新批评所秉持的“内部研究”方法受到了新兴的读者反映批评、符号学、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学说的质疑和批评,加之老一辈新批评派代表理论家步入晚年,美国理论界新批评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松动,“向外转”逐渐成为潮流。正如米勒所言:“它似乎的确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事实: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已经开始研究文学研究领域之外的著作,因为那些著作在语言、思想、历史或文化各方面所作的分析都为文本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解释。”[3]伦特里奇亚对这一转变也做了清晰描述,认为在60年代之后,新批评“作为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形象那样死去”[4]。在之后的20年里,美国文学理论界出现了多元而混杂的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作为新批评遗产的反历史的形式主义和逐渐兴起的注重历史的文化学派这两个方向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党圣元,谭好哲,李昕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百年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