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格拉底”与“成年苏格拉底”

¥1.0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4-02

字      数: 630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少年苏格拉底”与“成年苏格拉底”

随着前苏格拉底哲人的出现及其对神的秘密反抗,施特劳斯指出,这已经揭开了哲学以及理性主义的起源问题,“出于种种理由,这个问题可以界定为苏格拉底问题,或者一般而言的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我把自己的探究限制在关于古典政治哲学的性质和主张的问题上,限制在它试图解决的问题上,限制在它试图克服的阻碍上。这些问题和阻碍清晰地体现在阿里斯托芬所呈现的那个苏格拉底身上”[1]。可见,对施特劳斯来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对我们理解古典政治哲学和我们自己都至关重要。施特劳斯跟随尼采认为,当代西方是“苏格拉底式文化”的体现。苏格拉底是我们文明的“转折点”,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因此也是“古代最有问题的现象”[2]。为了理解作为其后人的我们自己,我们必须理解苏格拉底。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苏格拉底形象,通常来自色诺芬,尤其是柏拉图作品的记叙。在柏拉图的口中,其师是一位充满智慧、性情温良、德高望重并毕生追求真理、“认识自己”的“政治哲人”。然而,按照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名作《云》中对哲人发人深省地刻画,苏格拉底则显得狼狈不堪,被求知的渴望所销蚀,被社会谣言和嘲讽弄得不得安宁,孤独无依、四面楚歌地生活在纯粹的探究之中。同一个苏格拉底,为何在哲人柏拉图与诗人阿里斯托芬眼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对于这一重大理论“疑点”,施特劳斯当然不会放过。在1966年出版的《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中,施特劳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个苏格拉底”的说法,即“少年苏格拉底”(或青年苏格拉底)和“成年苏格拉底”(或成熟苏格拉底)。所谓“少年苏格拉底”是“前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亦即还没有转向“政治哲学”的“自然哲人”苏格拉底,而“成年苏格拉底”则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亦即转变为“政治哲人”的成熟的苏格拉底。施特劳斯为什么要区分两个苏格拉底?其依据何在?用意何在?“少年苏格拉底”又是如何转变成“成年苏格拉底”的?它同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有何重要关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详细分析一下施特劳斯所独门解释的“苏格拉底问题”。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敏.现代性危机的政治哲学救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