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0.6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0-07

字      数: 575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一方面意味着西方人一直努力帮助中国(实际上是帮助国民党政府)走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失败——这在他们看来是中国人对他们提供的“帮助”的背叛,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极度的“幻灭感”:“所有想使中国‘强大、自由、民主’的希望一闪而逝,所有想把中国人改造为美国人想象的某种类型——顾客,基督教徒——的梦想,看起来永远地破灭了”[1]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在中西关系上,曾经对西方开放的大门又很快关上了,中西之间的许多直接交流被中断。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西方并非铁板一块,美中关系比较僵硬,而中国与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要好于中美关系。在西方涉华国际舆论中,也呈现了异常矛盾与复杂的特征。后来,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出于东西方冷战的战略需要,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又出现了朝积极方面转变的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前的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从总体来看,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让西方世界对从“反共镜子”中折射出的新中国形象充满偏见

西方对中国曾经的好印象——这种来自于早期传教士、赛珍珠、抵抗日本人侵略的好印象——必然伴随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演变成新的态度倾向。有鉴于新中国与苏联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的西方负面涉华国际舆论把因新中国成立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归责于对共产主义/苏联的讨厌。因此,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巨大隔阂与对立使得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对中国充满了仇恨,形成一种针对新中国的“新”形象与“新舆论”。这种“新”形象与“新舆论”其实是某些“旧”的延伸,特别是关于中国阴暗面的“旧”形象和“旧”的负面舆论的“新”发展。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肖.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