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根据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变化情况,可以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历史大体划分为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保障能力最强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我们的相关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
一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
粮食安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粮食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扰乱社会稳定的背景下提出的。几十年来,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现从基本的数量型需求向更高标准的质量型需求的转变。
(一)提出背景
“二战”后,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粮食供给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1800年,全球人口约为10亿,增长到20亿人用了130年的时间,从20亿人口增长到30亿用了30年。而从1960年的30亿人口增长到40亿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全球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粮食产量提升的速度,从而出现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遭遇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甚至饥荒的情况。
在一些国家处于粮食极度短缺状态的同时,一些跨国企业却囤积居奇,通过国际粮食贸易大发横财。总体来看,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是引发国际粮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国家的大企业凭借其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人为压缩粮食供给量,抬高粮价借以敛财,从而加剧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将这个问题提升到全球高度。
(二)主要内涵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地供给侧改革
-
[2] 《西方粮食战略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导论
-
[3] 西方国家粮食出口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
[4] 中国的粮食安全
-
[5] 粮食安全监管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