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山区研究的目标、理论框架和方法

¥4.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06

字      数: 1191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经略山区研究的目标、理论框架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及核心概念

经略山区研究旨在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可持续安全理论为指导,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山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调查了解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贫困县响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策略、经验和问题,及早谋划我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统筹发展和安全”基本方略的途径与方法,讨论融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于一体的国家中长远战略和政策。核心概念如下:

(一)山地、丘陵与山区

经略山区研究首先需要对“山区”做出比较准确的界定。在现代测量以及绘图技术,特别是人造卫星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之前,对山地的认定一般是基于地方或者地区性的标准。中国的习惯用语中,与山区相关联的概念有山地、丘陵、半山区等。山地,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地貌。丘陵,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日本还有“中山间地域”,是由1988年日本农业白皮书发布的新概念,即从平原的周边地区开始,到山地之间的平坦但耕地少的地区。此外,现代科技的运用使一个可以对山地进行科学界定的国际性标准成为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质勘查局(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简称USGS)不但开发出了可以记录地球表面每一平方公里的平均海拔高度的数据库,而且提出以高度、坡度以及地势的起伏(altitude,slope and relief)三个标准对山地进行界定。有学者认为,山地与山区描述对象的中心都为山,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山地侧重地形地貌上的垂直差异,反映在海拔、起伏度和坡度三个方面,着重区域的自然属性;山区强调地貌与人文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研究人文社会经济现象时,多采用山区的提法,其边界是一种人为的、具有较强人文意义的模糊边界”(钟祥浩,2000[1];江晓波、曾鸿程,2009[2];范建容、张子瑜、李立华,2015[3])。综合上述关于山地、丘陵、半山区、中山间地域等概念的认识,考虑区域地貌自然属性和区域人文社会经济相对完整性,“经略山区研究”课题组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区和高原地区统称山区,研究对象锁定为中国山区县域,包含分布于山地、丘陵和高原区域内的县,以及被山体包围或分割且县域内山地和丘陵面积之和大于等于全县辖区面积70%的县。这样的界定,既符合中国对山区的习惯认定,也比较适合于国际学术交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景新,吴次芳,李林林.经略山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