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对乡土中国的解读

¥2.3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12

字      数: 44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人类学家对乡土中国的解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精辟地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因此,“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无论出于什么的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并且“乡土社会的生活是高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1]。这就是乡土中国的大致图像。

就是这样一个“差序格局”结构的乡土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外人类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他们走进田野,深入调查,对乡土中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1.社区: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解读

如何解读乡土中国,费孝通从社区角度切入,进行了探索分析。为什么要从社区切入,费孝通解释说:“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的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杰舜.徐杰舜文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