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及饮食生活的急剧变化

¥3.4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7

字      数: 1936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服饰及饮食生活的急剧变化

在民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服饰的变化最为丰富多彩。近代女性在讲求衣服样式、颜色的时候,已经在逐渐抛弃传统的等级观念;当她们穿起曲线暴露的时装出风头的时候,西方人性化、个性化的审美理念已经开始影响她们以往单调的生活;至于足部的解放,则有助于新一代女性的健康发育、自由活动,从而为走出闺阁、参与社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受到西方服饰观念的影响,近代男子从清末开始剪去奴隶与落后的一大象征——辫子,到民国之后更进一步改良传统的长袍马褂、试穿全套的西式服装,进而设计出了既有中国特色又为世界认可的中山装,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旧式翎顶补服甚至女性化袍套遮盖下的病态的中国男人形象,逐渐被健康而富有阳刚之气的新国民形象所取代。外表的变化往往多少可以反映出内心的活跃,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映衬出西方自由、平等诸多新观念对传统中国人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摩登时装在现代都市中的流行

在衣食住行等日用生活方面,服饰的变革是民众生活方式变革中最易得风气之先者,它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近代服饰改革,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先是用“细密光泽”的机制布取代粗糙的土布,用进口呢绒取代传统的毛皮衣料,款式尚无大的变化;第二步是模仿外国人穿“洋服”;第三步则是追求时髦,出现时装。这种变化,与服饰的国际化趋势是相一致的。五四以后的服饰变化节奏明显加快,显示出了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总趋势。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自由平等观念更加普及,传统的服装等级制度彻底打破,出现了服饰自由化、大众化和多样化趋向。由于民族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尽管西装在下层社会民众中有所退潮,但在都市的机关、公司、洋行及学校中更加流行。城市工商界人士成为服装新潮流的领导者,女学生和妓女成为女界服装新时尚的引领者,追随时尚的各种时装开始出现并迅速流行起来。

20年代之后,引领世界时装潮流的巴黎时装样式很快就会传到上海,并通过报刊、电影等媒体流传开去。如上海最畅销的时尚杂志《良友》第36期(1929年3月)在介绍了多款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的时装样式后倡导说:“服装问题,在实用方面求其合卫生,在观瞻方面则有审美关系。现代生活中,事事去繁就简,尤其是日常衣服,更取其轻便。”[1]时装的简洁化固然与当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有关,但也是世界服装发展大势之所趋。

时装在中国大都市的出现及迅速流行,带来的必然是服饰信息传播的加快和都市女性的竞相追逐时髦。20年代以后,都市民众生活热情空前高涨,服饰日新月异,彻底打破了以往服饰迟缓、齐整的局面,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尤其是女性服饰。时髦女时装的流行范围,主要在代表时尚前沿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窗口的上海,成了全国时装的展示中心。上海作为世界五大都市之一、“东方巴黎”,巴黎的浪漫气息洋溢于整个大上海,在这里,服饰超越了国界,各种风格异彩纷呈,上海成为新潮装扮的发源地,左右全国的流行趋势,即使南京、苏州、北平等大城市也唯其马首是瞻。据说,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就会流行到上海。各地大中城市,又往往唯上海是瞻。当时有一首流行俚语说:“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这的确是当时服饰流行的实情。由于中国地域的辽阔和人口的众多,服饰上的地域差别很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城市与农村,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常常是某种服装在大城市已经过时,而在中小城市才开始流行,农村和偏远地区却可能还未曾见过。人们这样描述这种现象:30年前江南流行的衣服,在山东的村镇中仍有人穿着。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辫),脚穿尖口布鞋。南方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则有式样别致的围裙,衣服多为布制。时髦或条件好些的,则用绸缎,并在衣裤和鞋子上加上鲜艳的花边或绣上精美图案。只有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女子,才追赶时髦,着旗袍、大氅、围巾。

图5-3 穿旗袍、高跟鞋的摩登女郎

20年代以后,引领时装潮流的人群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清末民初,青楼女子起了“服装模特”的效用。不少人虽然对她们的职业嗤之以鼻,但又效仿她们的穿着打扮,出现过“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奇怪现象。“五四”前后清纯的女学生备受青睐,成了公众眼中的摩登女性的形象代表。上海曾有传言说,要想看上海滩最摩登漂亮的小姐们,只要每个礼拜天上午到亿定盘路中西女塾的大门口等就行了。民初学生装的规制,和普通女装一样,是上袄下裙,上衣的衣袖宽大。开领有方、圆、三角形,下身是长仅及膝的黑裙,脚下是白色帆布鞋或高跟鞋。家境好的女学生,衣料多选用西洋花绸,中等家境的,夏天用白洋纱、夏布、麻纱,秋冬季用灰哔叽、直贡呢、羽绒呢。这种情况到30年代有所变化。由于城市公共空间更加拓展,时装模特、女影星、交际花、女界名流的穿戴举止,取代妓女和学生装束而成为城市民众争相效仿的对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长莉,闵杰,罗检秋,左玉河,马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