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研究中的改革开放40年

¥4.1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10

字      数: 193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社会记忆研究中的改革开放40年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记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以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群的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的考察,构成中国社会学本土记忆研究的底色,它基本涵盖了记忆研究的主要特征,如苦难记忆关注和权力取向的记忆研究。其次,人类学视域下的记忆与文明问题,构成中国记忆研究的另一重要取向——文化维度的记忆研究,其主要通过民俗、仪式和民间传说等内容展现地方社会的记忆特征。最后,记忆视角下的社会史研究,主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爬梳呈现记忆话语的建构过程。针对中国社会的记忆研究呈现出记忆研究的两大范式:权力取向的记忆研究和文化取向的记忆研究。相比权力范式,文化范式的研究相对较弱。权力取向和文化取向的分类视角并不是在理论上割裂二者,而是试图提醒文化维度对于深入理解权力和社会机制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记忆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孙立平等人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研究小组的研究为标志性起点。迄今为止,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学界的记忆研究近年来呈现出一股热潮的景象,参与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新闻学、档案学等,也有了一大批可观的成果。本文立足于社会学领域的记忆关注,观照到与社会学关注密切相关的其他成果,尤其是历史学以及文化学的一些相关记忆研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总结这20余年中国社会记忆研究的特点以及可以继承的传统。

记忆的社会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哈布瓦赫(2002)提出集体记忆理论以后,愈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在西方,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之后,记忆和记忆研究在80年代重新焕发光彩[1],代表性的成果如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研究,阿斯曼夫妇[2]的文化记忆研究,等等。在中国,社会记忆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并形成了一些影响至今的传统。钱力成、张翮翾认为,中国的记忆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视角:国家权力视角、社会群体视角和历史变迁视角,相应的,中国记忆研究的特点是国家在场、底层立场和制度变迁。本文试图重新梳理既有的中国文献,通过分析社会学对特定群体的记忆研究实践、人类学视域下的记忆与文明问题、记忆视角下的社会史研究三个领域,讨论中国记忆研究所具有的鲜明的权力取向和文化取向两大特点。[3]

一 对特定群体的记忆研究

对特定群体的记忆研究,是中国社会学对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所谓特定群体,在这里是指那些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群,如孙立平等人的土改口述史研究,讨论的是在农村经历了土改的农民的口述历史;王汉生等人的知青集体记忆研究,讨论的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的历史回忆。

(一)对土改/集体化时期农民口述史的讨论

孙立平等组织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这一课题旨在“对长期以来相对空白的民间历史资料进行搜集和研究,进而深入理解中国农村那些最普通的人们,在长达50年的时段中,在革命与宏观历史变迁背景下日常生活的状况、改变以及他们对于这些经历的感受、记忆、讲述和理解”[4]。其访谈的重要对象就是经历了土改这一历史事件的男性和女性农民,可简称之为“土改口述史研究”。

有关土改口述史的研究,较早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方慧容的“无事件境”[5],她提出的“无事件境”概念影响较大。方慧容将“无事件境”理解为传统农村社区的一种社会心态,即一个事件与其他事件混杂在一起,并且经常互涵和交叠在一起,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区分的模糊区域,如同水中的水滴。这一概念是通过与现代人的“事件感”相对照而提出来的。这一概念典型地表现在曾经的童养媳贾翠萍(访谈时76岁)的讲述中:她受过很多苦(5岁做童养媳,婆婆不许她串门,还经常用针扎她……),但面对访谈员,她又说不出怎么苦,出现了“无事可述,无苦可诉”的状况。“婆婆用针扎”这一事件,呈现为“无事件境”:因为这类事件经常发生,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事就像蓄水池里循环流动的陈水,早已既混沌又乏味了;在这种状态下,事与事之间是互涵(interrelated)和交叠(overlapping)的。在这一基础上,方慧容还分析了“无事件境”在其他村民讲述中的表现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事与事的互涵和交迭”,呈现的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也因此,村民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的记忆是模糊的。通过对比描写该村的《硬杆子之乡斗争史》(1975)的线性时间观,这一特征就更为突出了。《硬杆子之乡斗争史》的叙事是线性时间观,它是现代性的产物——调查研究和“诉苦”实践的产物,更是一种权力实践的产物;而很难说“无事件境”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产物,它应该是农村社区经由文化积淀而成。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亚秋.社会记忆研究中的改革开放40年[C]//张翼,葛道顺,吴莹.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