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前期小说与安特莱夫

¥0.0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所属图书: 《鲁迅研究4》

出版日期:1981-07

字      数: 1667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鲁迅的前期小说与安特莱夫

一九三六年,冯雪峰同志为《鲁迅短篇小说集》捷克文译本作序,在论及外国文学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时,提到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名字,鲁迅看后,涂去了这两个名字,并对冯雪峰同志说,“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很小的,倒是安得烈夫有些影响。”[1]

对此,我们结合鲁迅一生的译作和论述,尤其是对照鲁迅前期文学创作的特色,我认为安特莱夫对鲁迅前期创作的影响,确实超过了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而与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诸人同为对鲁迅影响较大、较显著的少数外国作家之一。

早在一九〇八年,鲁迅就翻译了安特莱夫的两个短篇小说:《谩》和《默》,收入次年印行的《域外小说集》中。这是中国最早的安特莱夫作品的译文,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2]在《默》的译者附记中,鲁迅简略地介绍了安特莱夫的生平及作品,指出他的作品“神秘幽深,自成一家”[3]。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安特莱夫的介绍文字。周作人说,在当时鲁迅“深好安特来夫”,在《域外小说集》所选译的外国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安特来夫”。[4]

一九二一年九月,鲁迅又翻译了安特莱夫的两个短篇小说:《黯澹的烟霭里》和《书籍》,均收入译文集《现代小说译丛》。在前者的译文附记中,鲁迅较详细地介绍了安特莱夫的生平,对他的作品也有更加深刻精辟的评论。鲁迅指出,他的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人的心理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关于他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鲁迅写道:“安特莱夫的创作里,又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5]在《书籍》的译文后也有简单附记,指出这篇小说的风格特点“是颜色黯澹的铅一般的滑稽”。[6]

鲁迅还翻译过安特莱夫的代表作之一《红笑》的一部分,亲自校阅过李霁野同志翻译的《黑假面人》和梅川翻译的《红笑》。鲁迅提及和论述安特莱夫的文字是相当多的。在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七日致李霁野同志的信中,曾论及安特莱夫的剧本《往星中》、《黑假面人》和《人的一生》。在同年九月三十日致许钦文同志的信中,鲁迅高度概括而又透辟地解剖了安特莱夫的悲观主义思想。他写道:“安特莱夫。全然是一个绝望厌世的作家。他那思想的根柢是:一,人生是可怕的(对于人生的悲观);二,理性是虚妄的(对于思想的悲观);三,黑暗是有大威力的(对于道德的悲观)。”[7]在鲁迅的很多杂文中,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谈到安特莱夫及其作品,论述了他的作品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批判了他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众所周知,鲁迅曾说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8]。但是,安特莱夫对鲁迅前期小说创作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鲁迅自己顺便提到的这一点,而是更加广泛得多、深远得多。

安特莱夫的影响,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诚然如鲁迅所说,这篇小说是在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下写成的,其中也留有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影响痕迹,但同时,我们还能看出安特莱夫的小说《谩》的影响来。

安特莱夫的《谩》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他觉得人世间到处都是谎言和欺骗,没有诚实:“一切谩耳”。“谩”咬啮着他的心,他渴求看到“诚”,但找不到。他痛苦地说:“求诚良苦,苟知此,吾其死矣。顾亦何伤,死良胜于罔识。”、“吾但欲知诚耳”。他为了消灭“谩”,在人心中看到“诚”,杀死了自己的女友。但他后来知道,他杀死的只是一个女子,并没有杀死“谩”,谎言与欺骗仍溢满宇宙。在小说结尾写道: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鲁迅研究》编辑部.鲁迅研究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