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意图谬见(1946)
编者按 新批评派在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方法论是绝对的文本中心形式主义方法论。这种批评,文论史上称作“客观主义”批评,而兰色姆称作“本体论批评”。在新批评派之前,没有一个文论派别提出过如此绝对的、只在作品中分析其意义的要求:据新批评派的意见,在作品与作者、读者的复杂关系中,读者不必考虑,因为作品意义不以读者为转移;作者也不必考虑,因为如果创作动机或自我意识已在作品中实现,那么研究作品即可。 新批评派坚持这种客观主义批评方法论时,大都自认为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但维姆萨特有一种理论的“彻底性”,他与美学家蒙罗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文章《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 1946)和《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1948),是阐述新批评方法论最著名的论文,造成了文论界旷日持久的争论。 “意图谬见”的定义见于下一篇文章:它是“将诗与其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 所谓相对主义,就是放弃客观的规范化的批评标准。按维姆萨特的说法就是心理谬见,以主观代替客观。但在批评实践上,我们从维姆萨特此文即可看出,其矛头系指向传记式批评,历史式批评,社会式批评,也指向传统式文学研究,包括考证、训诂。所以“意图谬见”所指的范围比其字面意义所示的要广得多。 反“意图谬见”之谬,是显而易见的,连维姆萨特的新批评派同道如布鲁克斯等,也认为太过。我们这里对此不想多谈。我只想引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此文中一句话来说明他们理论上的窘境:“如果艾略特和其他当代诗人有什么他们自己特有的错误,那可能就在于‘谋划’得太多了。”不怪鞋小怪脚大,那就只能削足适履,或是以鞋评脚,实际上新批评派就是这样臧否取舍从古至今的诗歌作品的。
在近来的一些讨论中,批评家必须评判作家的“意图”这一说法受到了挑战。路易斯(Lewis)与梯里亚德(Tillyard)两教授一九三九年那次关于“个人误说”(The Personal Heresy)的辩论即是明显的一例。但是,是否人们至今对这一说法及其一系列有浪漫色彩的推论仍普遍抱怀疑,这看来还是个问題。本文作者在为一部文学辞典[1]中“意图”这一词条所撰写的一篇短文中曾提出过这个论題,但却没能就其含义更深入详尽地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而且在我们看来,这是一条深刻触及到历来各不同的批评观念之间某些分歧中的要害问題的原则。这一原则曾接受或排斥过古典主义的“模仿”和浪漫主义的表现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它要求对灵感、真实性,生平传记、文学史,作者学识以及当时的诗坛倾向等都有许多具体而精确的了解。文学批评中,凡棘手的问題,鲜有不是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生的。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文本中心式批评》意图谬见
-
[2] 文学批评的标准: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
[3]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
[4] 感受谬见(1948)
-
[5] Genetic Fallacy(起源谬见)
其他推荐
-
图书 苏联与大同盟(1941—1946年):基于新解密档案的研究
作者:梁强
图书 苏联与大同盟(1941—1946年):基于新解密档案的研究
-
2
图书 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
作者:(英)维特根斯坦 刘悦笛
图书 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
-
3
图书 夏丏尊评传
作者:傅红英
图书 夏丏尊评传
-
4
图书 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
作者:刘大伟
图书 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
-
5
图书 夏丏尊与现代语文教育
作者:程稀
图书 夏丏尊与现代语文教育
-
6
图书 (嘉慶)《靈州誌蹟》(光緒)《靈州志》
图书 (嘉慶)《靈州誌蹟》(光緒)《靈州志》
-
7
图书 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修订版)
作者:王尧 王启龙 邓小咏
图书 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修订版)
-
8
图书 欧洲华侨华人史(增订版)(上卷)
作者:李明欢
图书 欧洲华侨华人史(增订版)(上卷)
-
9
图书 利维坦(一)
作者:[英]霍布斯 刘胜军 胡婷婷
图书 利维坦(一)
-
10
图书 小逻辑(一)
作者:[德]黑格尔 黄昀 常培育
图书 小逻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