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变的模式:中国的国家与社会(1839—1949)

¥0.1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1994-01

字      数: 518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历史演变的模式:中国的国家与社会(1839—1949)

我将要探讨的四种模式是:19世纪地方主义在东方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军阀主义的演变;同治时期儒学统治地位的恢复及其在国民党时期的再次出现;从晚清到20世纪50年代初地方精英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这整个时期里国家权力对社会进程的渗透的不断加强。这四种模式与中国社会控制制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通过20世纪警察部队的形成得到验证。

地方主义·军阀主义·专制主义

这四种模式都将1839—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的这段时期作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开端。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军事主义与一个世纪后的中国的相似之处,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引起乔治·泰勒(George Taylor)的注意,当时他正在撰写关于华北军事冲突的著作;他论述清朝对太平军的反应的史书,后来在20世纪50、60年代对华盛顿大学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东方的专制主义”观点在泰勒的整个架构的背后隐约可见。乡绅只是国家的产物,尽管他们对君王提出的道德上的批评确实使他们起到某种制衡作用。然而,从本质上说,他们仍是君主制的附属品:他们的命运受科举考试的支配,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作为士大夫的收入,而不是靠地租或采邑等更为独立的经济收入。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二十六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