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文学文本中的日本女性形象

¥1.8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0-06

字      数: 651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文本中的日本女性形象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的铁蹄在世界范围内肆虐之时,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文明的危机联系在了一起,此时文学的眼界变得开阔,在关注本民族命运的同时,他国人民的遭遇也进入了本国作家的视野,作为特殊存在的日本女性形象在当时的中国作家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呈现,这些日本女性,不再仅是令人魅惑的温柔女性,而是相当复杂的存在,人性与民族性在她们身上交错,她们的同胞作为侵略者而存在,而她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是弱者形象,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中国作家通过对这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人性之美。

一 战前男性笔下的日本女性乌托邦形象

战争之前的二三十年代,在留日男作家笔下,日本女性往往温柔、多情、美丽、顺从,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女性魅力,在她们身上,包含着作家对女性美的所有幻想,在这些男性作家眼中,日本女性“缠足深居等习惯毫无,操劳工作,出入里巷,行动都和男子无差;所以身体大抵长得肥硕完美,决没有临风弱柳,瘦似黄花的病貌”[1]。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他们在日本忍受着屈辱的种族歧视,在他们无比的自卑和苦闷中,日本女子充当了他们肉体和精神上的抚慰,在郁达夫的《沉沦》等一系列描写日本生活的小说中,对此多有表现。在郁达夫的眼中,日本的女子是“肥白柔美”的,沉沦在日本女子肉体中不能自拔;张资平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日本女子自然美的身体的迷恋;徐志摩将东瀛女子“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2]赞美得无以复加;还有郭沫若,因为钦慕日本女子的温柔沉静,娶了日本女子为妻;陶晶孙甚至臆造了一个日本男性缺席的东瀛女儿国,中国学子成了这个乐园里的贾宝玉,为了满足自己精神和肉体的需要,男性作家们都对这些日本女性形象进行了加工,使之符合自己的期待视野,这些潦倒的留日学生把这些女子当作自己在异乡仅有的一点安慰,这些日本女子身上有太多作家本人心理的投射,这些在场的日本女子本质上是缺席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影子,已非现实中日本女性的真实形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全之,熊飞宇.抗战文史研究.第6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