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
本书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剖析了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发展的机制,应答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产业政策对贸易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及国际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发展的举措。
风云际会观世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纪念建所60周年...
本论文集收录了研究所目前在职人员发表在国内顶级和权威期刊的优秀代表作。论文集共包括30篇论文,发表时间跨度为2002年11月至2024年10月,汇集了世经政所各个学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文集中论文按照所内学科和研究室布局排序,属同一研究室的以发表时间排序。论文作者涵盖我所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体现了我所科研事业的赓续传承,也展现出科研工作者执着的学术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全球发展倡议: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兼论与“一带一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并加强与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无疑为全球发展议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全球发展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其解决与否事关全球利益,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有关全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新框架。因此,探讨全球发展倡议的学理价值和实践价值正是本书的努力所在。
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
1980年,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合作出版了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使隐喻研究突破了修辞学局限,同时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本书对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展开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批判性研究,证明了他的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富有解释力和生产力的理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思维、实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因此进一步涉及真理问题。
济世与利己:王充以“疾虚妄”为中心的思想世界
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疾虚妄”背后蕴含的“济世”与“利己”双重动机。“济世”体现在王充以“真”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利己”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
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地方士人的本来面貌,审视其思想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并以王充为典型案例,剖析东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下,地方士人如何在儒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个人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抉择,展现了这一群体独特的思想风貌与生存状态。
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理论建构与中国经验
本书以公共政策正向排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理论框架,阐释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中国实践,探究当下中国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阻滞因素,提出促进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具体路径,揭示公共政策排斥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与投资绩效研究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在海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投资经验。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区别于西方企业国际化之路的海外投资行为引起了广泛讨论,西方的国际商务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本研究认为,国际投资经验是既有理论未给予足够重视的重要异质性特征,它对企业投资行为和投资绩效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它是企业在海外投资中进行“干中学”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揭示了学习效应的机制和局限。本研究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呈现的共性和个性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既有理论进行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