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4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创意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的一部面向未来新闻传播行业的智能生态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共分为总报告、政策篇、热点篇、行业篇、社会篇和国际篇六个部分,由学界和业界数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本书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全球范围,继续跟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全面梳理、阐释、分析2023—2024年全球智能媒体发展的总体概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人工智能促进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面向,即如何创新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及其在智能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经营和管理等业务单元的赋能效果。深入探讨智能媒体对特殊人群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智能媒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本书基于翔实的数据、严谨的论证以及科学的方法对智能媒体的发展作出前瞻性预判,可为政府监管部门、高校、企业等单位全面了解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耦合演进模式与机制研究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本书基于“三螺旋”理论,从“三边网络”和“混合组织”视角探究地方高校县域办学与乡村振兴耦合演进的现状及特征,对耦合演进的“研究院”模式、“学院”模式、“实践基地”模式的运行状况、贡献度、支持度以及实施效果等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调查数据、典型案例和访谈资料提炼出各模式的实践经验,探究其耦合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推拉”动力机制。为地方高校、县域政府以及乡村产业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三方的协调发展和实现耦合演进成效的“螺旋上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伊朗卷
本丛书系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报告”的成果,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为着眼点,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重大专题以及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本丛书的特色是:第一,通过跨学科协作,突出基本国情研究的综合性,分别从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进行深度剖析。第二,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突出重大专题研究的专业性,重点关注各国的中长期战略、投资与营商环境、中心城市及其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第三,着眼于务实合作,突出双边关系研究的纵深度,从历史与前瞻、中国观、“一带一路”与投资贸易关系等方面呈现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本书以“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文本与现实有机统一、局部与整体交叉统一的研究方法,对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的生成前提、范式转向、核心概念、重要命题、整体特点、历史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考察与探讨,详细分析了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中关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认为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性与生活性兼具、时代性与世界性并存、行动性与探索性同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携的特点,并从理论性、实践性和当代性三个维度对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科学评价。
人口质量、代际扶持与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加凸显和子女教育成本日益高涨,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已婚家庭来说,较大的养老负担和抚幼负担增强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式养老、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嫁所需的赡养、教育和婚姻等扶持行为,关涉家庭有限的资源在跨代家庭成员之间的重新配置,从而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显著影响。本书利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构建涵盖有关家庭成员健康、教育与婚嫁信息的微观样本,聚焦人口质量因素,探讨人口质量、家庭“养老抚幼”代际扶持负担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神话叙事研究
神话是“真实的叙述”,体现了神祇妖魔叙事的同源关系或者差异特征,言说着人类族群间相互影响的文化事实。本书在比较文学与文化的视域中,分析诸多经典案例,力求探明不同文本之间的流动性、互通性和变异性,以疏明神话叙事的深层文化结构。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资本错配的缓解作用研究
本书基于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展开研究,核心是针对城乡资本要素配置存在的诸如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缺口较大、社会资本参与动力不足以及农村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等问题,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视角回答如何有效缓解城乡资本错配。本书对数字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理论、要素报酬与资本配置理论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考察了国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资本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资本错配的现状及问题,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资本错配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揭示了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城乡资本错配缓解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供给机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资本错配的总体构想,科学设计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资本错配的宏观路径和微观路径,并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城乡资本错配的协同政策。
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农地产权的农业生产效率决定历来是重要的目标论题,但要实现效应的准确识别,必须充分考虑产权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境。其中,地权调整的制度遗产与乡村农地禀赋低效配置的现实困局是识别地权效率性的重要情境约束。本书探讨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情境依赖性。第一,考虑农业效率的层次性并识别出农地确权会诱发部分效率耗散的特殊现象,与既有理论开展学术对话并形成本书的理论自觉;第二,基于农地确权的历史情境,从农地调整制度遗产的角度逻辑一致地解析农地确权效率耗散效应发生的产权逻辑;第三,基于农地确权的现实情境,从经营主体人力资本匹配性及其置换关系的角度揭示农地确权效率耗散效应发生的要素配置逻辑。